归朝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其中1人
日前,文化部公示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文山州有3人在列,其中1人来自富宁归朝。 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队伍建设,保护和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评审组专家在各地推荐申报的基础上,对全国31个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央有关部门及港澳地区推荐的申报人进行了评审,提出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共人。云南省文化厅推荐了59人,最终入选57人。至此,云南省先后共有人获得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基本做到了1个项目(共有个国家级保护项目)有1个代表性传承人。 巧合的是,文山州这次入选的3人均为壮族,让我们一起了了解下他们和他们传承的非遗项目↓↓↓ 文山州入围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推荐名单 ★文山州梁正功(男,壮族),传承项目:铜鼓舞(文山壮族、彝族铜鼓舞),类别:传统舞蹈 ★文山州农学良(男,壮族),传承项目:壮剧,类别:传统戏剧 ★西畴县刘仕美(女,壮族),传承项目:民间信俗(女子太阳山祭祀),类别:民俗 梁正功 梁正功,又名王文功,男,壮族,初中文化,年4月10日出生,广南县那洒镇贵马村铜鼓舞第十三代传人。梁正功自幼受贵马村古风古俗的影响,跟随养父一起参加各种民俗活动。年初中毕业后主动参与、学习铜鼓舞和村里的祭祀活动。年正式向生父王正豪和大伯王正英拜师学艺,经过十多年的勤学苦练,熟悉掌握了铜鼓舞十二套基本套路和动作要领,如正月“当叩”(壮语),意为“站、立”;三月:“劳洛扫靠吩”意为开路撒谷种等。 为更好的弘扬铜鼓舞文化,梁正功主动与寨老和长者商量,成功说服寨老转变铜鼓舞“传男不传女”这一习俗,同意让村里的女性也参与到舞蹈传承中。年梁正功开始收徒授艺,在传授过程中,他发现在学、传过程中大家对铜鼓舞的动作套路名称和顺序经常混淆,经他多年的收集、整理,最终完成了《铜鼓舞的十二套动作简介》。在他的组织下,所带徒弟从原来的12人已发展到30余人,每年他都会带领铜鼓舞队参加村里的各种节日活动。 年4月,梁正功被命名为《文山壮族彝族铜鼓舞》第三批省级传承人。为更好的履行传承人职责,年,梁正功主动在学校里开展传承工作,每星期定期向学生教授铜鼓舞,使铜鼓舞有了更好的传承载体。 清华大学教授赵丽明(右一)与民间艺人农学良(左一)探讨交流壮戏剧本内容。 农学良,男,壮族,年出生,高小文化,富宁县归朝镇后州村村民,后州壮戏班第六代戏班班主、壮剧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农学良生活在壮族文化氛围浓厚的沈土司遗址—归朝镇后州村。这里是云南壮剧“哎啲呶”声腔和富宁土戏“欢乐班”的诞生地,产生许多对壮剧艺术发展做出贡献的戏班艺人。农学良自幼喜爱壮戏艺术,跟随本村老艺人龚天福、黄善章学习壮剧唱腔和动作表演,14岁便能上台客串演出;17岁开始出演小生、武将等主要角色;24岁时,全面掌握了壮戏“哎的呶”、“依嗬嗨”多种唱腔和编剧、导演、演奏乐器等多种技能,成为当地有名的壮戏活动组织骨干;年,农学良牵头组织、恢复了停滞8年的后州戏班活动;年众望所归,担任后州壮戏班第6代戏班班主。 农学良担任戏班班主以来,每年春节期间召集演员排练、搞好活动后勤服务、团结戏班骨干成员,并从自己的传承人补助金拿出一部分来支持戏班开展活动,在其带领和组织下,后州戏班年年正常有序地开展壮戏表演活动。 年以来,农学良顺应形势发展,在文化部门支持下通过举办壮剧少年传承班方式带徒授艺,招收8岁至18岁的20多名青少年学习壮戏,实现了云南壮剧的良好传承。 年,农学良入选县、州级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名录。年,被省文化厅命名为“壮剧”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刘仕美 刘仕美,女,出生于年,籍贯为西畴县蚌谷乡海子村。刘仕美自幼就喜欢学习壮家唱艺,嫁到西洒镇上果村后,跟随李永芬(省级传承人,已故)、陆永香、陆永仙等人学习唱诵“太阳古歌”,掌握了所有唱词唱法,并在日常生活、劳作、祭祀活动中不断的提高唱歌技巧。自80年代起就在上果村的“女子太阳山祭祀”这一重要活动中脱颖而出,担任领唱、主唱角色。年9月被云南省文化厅命名为代表性传承人,现在是“女子太阳山祭祀”活动的主要动力和精神骨干。 技艺特点 1、熟练掌握“太阳古歌”全部歌词、曲调,“女子太阳山祭祀”活动中领唱、主唱“太阳古歌”,能完美演绎歌词的情感内涵,通过有感情的歌唱,使这种深藏于民族内心的精神信仰具有着生命意义。 2、“女子太阳山祭祀”活动前,对参与活动的女性所着全套服饰从固定头饰、清理银饰品、鸟衣定型等几个方面进行整理,确保壮族女性盛装(鸟衣)的端庄、整洁。 3、善于刺绣和服饰制作。刘仕美制作的壮族女装衣襟收胸,下摆形如半圆,侧边衣角上翘似鸟翼,百褶裙长至脚背,系裙时在臀部缠著禽尾(壮语叫“畔拜”)、头帕缠绕形似水牛角,(壮语叫寇歪”)。因她的手艺精湛,制作的刺绣品和壮族服饰深得群众喜爱。 4、掌握壮族民间舞蹈《手巾舞》、《祭真舞》、《母牛舞》等,她的动作优雅欢快,内容主要是反映壮族的稻作生产生活,拔稻秧、栽秧、打谷等喜庆丰收场面。 (州文广体局、文山日报社)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富宁新闻网! 出租、招聘、二手、拼车…… ↓↓↓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iniujiaoa.com/snjyfyl/1339.html
- 上一篇文章: 游越南芒街可以自己开车去最适合自驾人的
- 下一篇文章: 长篇小说草根连载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