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调理脾胃病常用12类方法
中科让您告别白癜风秀健康 http://m.39.net/pf/a_5863540.html 一、情志养生 所谓情志,指的是人的怒、喜、思、忧、悲、惊、恐等七种情绪反应。一般情况下,事物的变化,都有两面性,既能利人,亦能害人。同样,人的情绪、情感的转变,亦有利有弊。南朝齐梁时陶弘景撰《养性延命录》曰:“喜怒无常,过之为害。”宋朝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则将这七种情志正式列为致病内因。中医认为过怒伤肝,过喜伤心,过思伤脾,过分忧悲伤肺,过分惊恐则伤肾。 因为怒属木,喜属火,思属土,忧悲属金,惊恐属水;又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故而怒能胜思,思可胜惊恐,惊恐胜喜,喜胜忧悲,忧悲胜怒。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子和在其著作《儒门事亲》中就有用怒胜思的情志调摄方法以疗养过思伤脾病人的案例:一富贵人家的女子,因伤心思虑过甚,失眠两年,无药可治。其丈夫遂请求张子和医师为其医治,张子和曰:两手脉俱缓,此为脾受之,脾主思故也。于是告诉其丈夫可以通过激怒她的方法来治疗,张子和古意多收取其治疗费用,并在其家中饮酒数日,却不曾开具一剂药方就走了。女子大怒汗出,当天夜里困倦入睡,八、九日不醒,从此以后便开始有了食欲,脉象也逐渐恢复正常。 二、食疗养生 食疗,又称食养、食治,是指通过运用食物、药食两用之品和少量药物来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一种中医养生方法。食疗在我国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在浩如烟海的中医古籍文献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论述食疗的专著或专篇。中医认为药食是同源的,很多著名医家都十分重视食疗,如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其著作《千金要方》中就有单独的《食治篇》讲述食疗,他在书中写道:“食能驱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 (一)五色养五脏黄色食物养脾 五行中黄色属土,因此,许多黄色食物例如南瓜、黄豆、玉米等,常食可对脾胃大有裨益。现代研究表明,黄色食物中维生素A、维生素D的含量均比较丰富。维生素A能保护肠道、呼吸道黏膜,减少胃炎等疾患发生;维生素D有促进钙、磷元素吸收的作用,能壮骨强筋。 (二)饮食习惯软、暖、缓 软:食物应尽量软烂。如果食物过于坚硬粗糙,或者油炸、烧烤的食品,食用后可加重胃的机械消化负担,使胃黏膜受到摩擦而损伤,加重胃黏膜的炎性病变。尤其是年高胃弱者,更应该注意食物应该软烂,才不会致饮食停滞不化而影响脾胃功能的正常运行。 暖:寒凉的食物易损伤胃阳。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寒冷的食物会刺激胃壁,可以引起血管收缩,甚至产生痉挛,还可引起胃分泌更多的胃酸,刺激胃壁。从中医角度看,过食寒凉之品,耗伤人体阳气,从而损伤胃阳,发生反胃、呕吐等病症。因此,食生冷对脾胃功能是不利的,尤其是恣食生冷,更为养生者所忌。故饮食宜暖,也是保护胃气的有效方法之一。 缓:指的是进食的速度要缓。现代医学认为,在细嚼慢咽的过程中,口中唾液大量分泌,为胃的消化功能奠定了基础,同时,食物被充分磨碎,减轻了胃蠕动的负担,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三)饮食宜忌 1.寒性胃病者 宜食:小米、生姜、葱白、香菜、花椒、胡椒、丁香、小茴香、肉桂、荜茇、吴茱萸、饴糖、红糖、韭菜、鸡肉、羊肉、狗肉、羊肚、牛肚、鲢鱼、鳟鱼、草鱼、荔枝、桃子、橘子、樱桃、杨梅、胡桃等温热性质的食物。 忌食:螃蟹、螺蛳、田螺、蚌肉、牡蛎、绿豆、苦瓜、竹笋、海带、豆腐、荸荠、香蕉、柿子、梨、西瓜和各种冷饮等性凉生冷食物。 2.热性胃病者 宜食:绿豆、薏苡仁、莲子、螺蛳、蚌肉、茼蒿、丝瓜、冬瓜、金针菜、菠菜、慈姑、芹菜、莼菜、萝卜、香蕉、梨、柿子、西瓜、柚子等凉性食物。 忌食:辣椒、胡椒、小茴香、丁香、肉桂、生姜、香菜、砂仁、羊肉、狗肉、洋葱、荔枝、龙眼、白酒等辛辣温热性质的食物。 3.气滞胃病者 宜食:紫苏、薤白、刀豆、香橼、砂仁、佛手、玫瑰花、柠檬花、橘皮、萝卜、苦瓜、冬瓜、青菜、芹菜、杨梅、葡萄、柚子、荔枝、柑橘等芳香理气、健胃止痛之品。 忌食:糯米、红薯、阿胶、黄精、熟地、螃蟹、蚌肉、芡实、蚕豆、栗子、胡桃、龙眼、大枣等雍滞黏腻之品。 4.饮食伤胃型 宜食:高粱、锅巴、麦芽、谷芽、豇豆、鸡内金、白菜、萝卜、胡萝卜、山楂、茶叶等消食健脾之品。 忌食:糯米、红薯、阿胶、熟地、黄精、螃蟹、蚌肉、芡实、蚕豆、栗子、胡桃、大枣、龙眼等滋腻碍脾之品。 5.瘀血停胃型 宜食:当归、醋、莲藕、韭菜、菠菜、包菜、山楂、栗子等食物。 忌食:螃蟹、螺蛳、蚌肉、地瓜、苦瓜、香蕉、柿子、梨、西瓜、辣椒、胡椒、咖喱、芥末、肉桂、咖啡、白酒等生冷性寒和辛辣动血之品。 6.胃阴亏损型 宜食:粳米、山药、银耳、西洋参、麦冬、沙参、番茄、乌梅、番木瓜、山楂、桑葚、石榴、桃子、李子等酸甘益阴、补气养胃之品。 忌食:大蒜、葱白、辣椒、花椒、胡椒、小茴香、丁香、肉桂、砂仁、槟榔、紫苏、萝卜、荔枝、白酒等辛温香燥、伤阴耗气之品。 三、动静养生 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清静为天下正。”《黄帝内经》更明确地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就是说,养生的关键是要把动静养生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达到身体与自然两者的和谐统一。 关于“静养生”,你还可以端坐下来,从而使自己的心静下来,将双眼微闭,意念微守下丹田,接着凝神听自己的一呼一吸,呼吸大自然的清新空气,享受大自然带给你的美好阳光,这时如果心里有杂念,不必理会它,继续凝神听自己的呼吸,慢慢地就会进入安然宁静的境界。每天用半小时到一小时练习,这对于维护身体的健康或治疗疾病都十分有效。 气功,古时称导引、按跷、吐纳、练气、行气等,主要通过人的主观努力,调身、调息、调心,调整机体阴阳平衡,调节机体活动规律,使人体肌肉放松、精神安定,从而提高身体抗病、康复能力。气功是中国古代养生学中重要组成部分。古代中医学家也十分重视气功养生,如三国时期的著名医家华佗就创造了健身气功“五禽戏”,并留传后世。 四、音乐养生 音乐养生是中医养生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五音配五脏、养五脏的内容,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就已经有了明确的记载:“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此人之与天地相应也。”角、徵、宫、商、羽五音分别对应人体肝、心、脾、肺、肾五脏。宫音对应的是脾脏,听宫音的音乐可以调养脾胃。在古代,帝王们用膳时,都会有专门的乐师队伍为其演奏,正是为了养护脾胃。现代人们生活条件好了,我们在吃饭或饭后,尤其是对于脾胃病患者,完全可以播放一些宫音调的音乐听一听。宫调式的音乐有《月儿高》、《良宵》、《春江花月夜》、《花好月圆》、《平湖秋月》、《光明行》、《塞上曲》、《红旗颂》、《月光奏鸣曲》等。 五、灸法养生 灸,就是指灼烧。灸法主要就是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借助于灸火的热力来给人体以温热性的刺激,从而达到预防治疗病痛目的的一种养生方法。由于艾叶辛温味苦,气味芳香,易于燃烧,火力温和,所以多用艾叶为施灸材料。现在中药店铺中多有厂家将艾绒制作成的艾条售卖,可用于艾条灸,十分方便。 家庭保健养生多选用悬起灸的方法,即施灸时把艾条悬放于距离施灸穴位的约2-3厘米的高度上进行灸烤,使艾条不直接接触到人体皮肤表面。施灸时,把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相应的穴位进行灸烤,一般每处施灸10-15分钟,以身体皮肤出现红晕为度。 六、按摩养生 保健按摩是一种在人的体表进行适度的推拿以达到通经活络一种保健方法。其手法较多,动作轻柔,运用灵活,便于操作,适用范围甚广,其基本要求为柔和、有力、均匀、持久、渗透。只有前四者的完美体现,才能达到渗透的作用,也就达到了强身健体的目的了。在生活中不论男女老幼、体质强弱、有无病症,均可采用不同的施术手法,进行保健按摩。 七、拔罐养生 拔罐,古称角法,现代家庭养生保健可以使用真空抽气罐,真空抽气罐虽然相比玻璃罐不能使用火罐,无温热感,不能用于走罐,但也因其由树脂注塑制成,故而罐体透明,不易破碎,重量较轻,携带方便,而且还可以通过阀门随意调整罐内负压大小,优势也很明显,最重要的是安全。使用火罐,如果技术不够娴熟又不注意规范,很容易发生事故。 当然我们也应该知道拔罐所给我们带来的好处的同时也要注意它的禁忌症,例如拔完不宜立即洗澡,因为此时毛孔张开,容易受外感风寒,故宜在拔完3~8小时之后再洗浴。同时孕妇、经期女性、瘢痕体质、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同样不宜拔罐,以免发生危险。 八、刮痧养生 刮痧是在中医经络腧穴理论的指导下,一般通过特制的刮痧器具和相应的手法,蘸取一定的介质,于身体表面进行反复刮动、摩擦,使身体皮肤局部出现红色粟粒状或暗红色出血点等“出痧”变化,以达到活血透痧的作用。因其简、便、廉、效的特点,临床应用十分广泛,特别适合于家庭养生保健。 现代刮痧板多以使用水牛角为主。水牛角味辛、咸、寒,辛能散能行、活血消肿;咸能软坚润下;寒能清热解毒、凉血定惊。而且水牛角制品质地坚韧、光滑耐用、原料丰富、加工简便;使用时注意忌热水长时间浸泡、火烤或电烤;刮痧完毕后需立即把刮板擦干,涂上橄榄油,存放于刮板套内 刮痧油一般常用有凉开水、植物油(如芝麻油、菜籽油、茶籽油、豆油、花生油、橄榄油)、药油(如红花油)等,不仅可以防止刮痧板划伤皮肤,还可起到滋润皮肤、开泄毛孔,行气活血的作用。注意刮痧油宜避火使用与保存;皮肤过敏者,有外伤、溃疡、瘢痕、恶性肿瘤局部禁用。 九、耳穴养生 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指的是耳朵是人体重要经脉汇聚的地方。中国古代医家就发现,在耳朵上面有好多点,用王不留行籽刺激这些点(也即是耳穴),能减轻或消除某些病的症状。长期刺激这些耳穴与针刺身体腧穴有异曲同工之妙。 耳穴疗法在实际操作中具有易于掌握、应用广泛、尤其对各种疼痛、急性炎症以及一些慢性病均有较好疗效。根据经络学说,十二经络都和耳部有直接联系。因此当疾病侵袭机体时,耳壳上的相应区域便出现一定的反应点,耳穴疗法,最重要是找到病变部位相应的点。 十、药浴养生 药浴,也称浴疗、熏洗疗法,属于中医的一种外治方法,主要是指在中医学基本理论的指导之下,通过对选用的一些中草药进行不同方法的加工后制作成中药汤液,然后用其对全身或身体局部进行熏洗,包括泡脚、坐浴、面浴等。药浴历史悠久,早在《山海经》中已有记载黄某“浴之已疥”,在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古籍《五十二病方》中已经记载有比较详细的浴疗方药和具体方法了。药浴可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阴阳,具有简便易学、疗效迅捷、使用安全、毒副作用少等特点。 十一、贴敷养生 贴敷是指在中医基本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中药制剂,施于皮肤、孔窍、俞穴或病变局部等部位的一种养生治病方法,属于中药外治法。贴敷是中医养生治疗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比内治法更为简便、实用,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养生治疗方法。 十二、药佩养生 药佩,也称香佩,是将具有芳香辟秽功效的药物装入小布袋或荷包内,制作成香囊或香袋等,佩带于身体的某些特定部位,以养生疗病的一种中医外治方法。 文献:《中医脾胃病养生精粹》? 来源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iniujiaoa.com/snjsltx/4729.html
- 上一篇文章: 月薪与月薪0的销售差距到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