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急中药学古方新用阴阳方下
第一、世出世医方明缘起出处是应环境未病预防、已病临床治疗、大病、高危疑难病、烈性传染病、暴病仁术救助、大病康复后养生是严格依止世间医方明《易经》(阴阳)《神农本草经》(药食)《黄帝内经》(百姓日用细行规矩戒律)《黄帝八十一难经》《金匮要略》《伤寒论》《因果类比感应法相歌括》为核心解急、应急、预急救助疾病苦难的身心文化仁术亦是内方、外方核心仁术。出世医方明是佛教《五乘正教法》以及《法苑珠林》的五分之四是佛教净土法门,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治疗十方受苦众生所有业力是用愿力治疗业力的方外方。是以力行忏悔、反省、礼佛、拜佛、忆佛、念佛等各类仪轨开示。终求带业往生西方净土。世出世医方明是解决生殁寿康智慧唯一彻明病理、明查病因、善用治疗、根治预后、永不复发的无上身心文化仁术。只有世出世大众百姓同步自治自救诚实实相示范教育全过程,可彻底解决疾病贫穷。 第二、阴阳方特殊煎煮、独特服用、严肃禁忌,用此文化仁术时,必须依规矩戒律信仰进行核心仪轨示范课、至诚恭敬必得实益。 所有实相教学方案尤其是五分之一仁术阴阳方、阴阳针、五实五虚粥等所有仁术救助实相教学方案必须保证安全。若具足上述次第,随时日录描述身心文化整体实相变化全过程。如喜凉喜热、饮水量、饮食、睡眠、大小便、出汗、体重、血压、血糖、脉搏与整体症状等详实描述。 二、民间百姓常用日用古方药食(下)如:44、朱砂安神丸缘起出处《内伤伤辨惑论》组成:朱砂克;黄连克;生地克;当归克;甘草克 此药食镇心安神,清热养血。心火亢盛,阴血不足证。失眠多梦,惊悸怔忡,心烦神乱:或胸中懊侬,舌尖红,脉细数。 用量大蜜丸一次1丸,小蜜丸一次9克,水蜜丸一次6克,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 45、磁朱丸《磁朱丸》药方出自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神曲丸。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药物组成:磁石(煅)、朱砂、六神曲(炒). 此药食镇心安神,明目用于心肾阴虚,心阳偏亢,心悸失眠,耳鸣耳聋,视物昏花。 小蜜丸:每次3克,日3次口服。水丸:18粒重1克,成人每次3-6克,日2次口服。7岁以下小儿服成人1/2量。 46、越鞠丸越鞠丸 歌诀:越鞠丸治六般郁,气血湿痰食火因;香附苍芎兼栀曲,气畅郁舒痛闷伸。 组成:香附(醋制),川芎,栀子(炒),苍术(炒),六神曲(炒)等分 用量:口服。一次6~9克,一日2次 此药食理气解郁,宽中除满用于用于胸脘痞闷,腹中胀满,饮食停滞,嗳气吞酸 47、金铃子散金铃子散缘起出处《太平圣惠方》 方组:金铃子、玄胡各30克。 歌诀:金铃子散止痛方,延胡酒调效更强,疏肝泄热行气血,心腹胸胁痛经良。 此药食疏肝泄热,活血止痛用于肝郁化火证心胸胁肋脘腹诸痛,时发时止,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48、枳实消痞丸枳实消痞丸,《兰室秘藏》别名失笑丸。 歌诀:枳实消痞四君全,麦芽夏曲朴姜连,蒸饼糊丸消积满,清热破结补虚全。方组:干生姜、甘草(炙)、麦芽曲、白茯苓、白术各6克,半夏曲、人参各9克,厚朴(炙)12克,枳实、黄连各15克。 炮制: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白汤下,食远服。现代用法:共为细末,水泛小丸或糊丸,每服6-9克,饭后温开水送下,日2次;亦可改为汤剂,水煎服。 此药食消痞除满,健脾和胃。用于脾虚气滞,寒热互结证。心下痞满,不欲饮食,倦怠乏力,大便不畅,苔腻而微黄,脉弦。49、天台乌药散 天台乌药散缘起出处:《医学发明》别名乌药散。天台乌药散 歌诀:天台乌药木茴香,巴豆制楝青槟姜,行气疏肝止疼痛,寒疝腹痛是良方。 方组:天台乌药、木香、小茴香(微炒)、青皮(汤浸,去白,焙)、高良姜(炒)各15克、槟榔(锉)9克,川楝子、巴豆各12克。 炮制:上八味,先将巴豆微打破,同川楝子用麸炒黑,去巴豆及麸皮不用,合余药共研为末,和匀,每服3克,温酒送下。现代用法:巴豆与川楝子同炒黑,去巴豆,水煎取汁,冲入适量黄酒服。 此药食行气疏肝,散寒止痛。用于肝经寒凝气滞证。小肠疝气,少腹引控睾丸而痛,偏坠肿胀,或少腹疼痛,苔白,脉弦。 50、桂枝茯苓丸缘起出处:《金匮要略方论》桂枝茯苓丸(别名:夺命丸、牡丹丸、夺命丹、仙传保命丹、安禳丸) 药物组成:桂枝、茯苓、牡丹(去心)、桃仁(去皮尖,熬)、芍药各等分。 定义:出《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方。 炮制:桂枝、茯苓、牡丹(去心)、桃仁(去皮尖,熬)、芍药各等分。上为末,炼蜜为丸,和兔屎大。每日一丸,食前服。不知,加至三丸。 此药食用于妇人宿有症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症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杯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症不去故也,当下其症,桂枝茯苓丸主之。 51、失笑散缘起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失笑灵脂与蒲黄,等分为散醋煎尝,血瘀胸腹时作痛,祛瘀止痛效非常。 方组:五灵脂(酒研,淘去沙土)、蒲黄(炒香)各6克。 炮制:先用酽醋调二钱,熬成膏,入水一盏,煎七分,食前热服。现代用法:共为细末,每服6克,用黄酒或醋冲服,亦可每日取8-12克,用纱布包煎,作汤剂服。 此药食活血祛瘀,散结止痛用于瘀血停滞证心腹刺痛,或产后恶露不行,或月经不调,少腹急痛等。 52、十灰散十灰散出处《十药神书》 歌诀:十灰散用十般灰,柏茅茜荷丹榈随,二蓟栀黄皆炒黑,凉降止血此方推。 方组:大蓟、小蓟、荷叶、侧柏叶、茅根、茜根、山栀、大黄、牡丹皮、棕榈皮各9克。 炮制:上药各烧灰存性,研极细末,用纸包,碗盖于地上一夕,出火毒,用时先将白藕捣汁或萝卜汁磨京墨半碗,调服五钱,食后服下。现代用法:各药烧炭存性,为末,藕汁或萝卜汁磨京墨适量,调服9-15克;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此药食为一首急救止血方剂。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妄行之上部出血证。呕血、吐血、咯血、嗽血、衄血等,血色鲜红,来势急暴,舌红,脉数。 53、槐花散槐花散缘起出处:《普济本事方》 歌诀:槐花散用治肠风,侧柏荆芥枳壳充,等分为末米饮下,宽肠凉血逐风动。 方组:槐花(炒)、柏叶(杵,焙)各12克,荆芥穗、枳壳(麸炒)各6克。 炮制:上为细末,用清米饮调下二钱,空心食前服。现代用法:为细末,每服6克,开水或米汤调下;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此药食清肠止血,疏风行气。用于风热湿毒,壅遏肠道,损伤血络证。便前出血,或便后出血,或粪中带血,以及痔疮出血,血色鲜红或晦暗,舌红苔黄脉数。 54、川芎茶调散缘起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 方组:薄荷叶克(不见火);川芎克;荆芥克(去梗);香附子克(炒);细辛30克(去芦);防风45克(去芦);白芷60克;羌活60克;甘草60克(爁) 此药食疏风止痛。主风邪头痛,或偏或正,或巅顶作痛,作止无时,或见恶寒发热,目眩鼻塞,舌苔薄白,脉浮者。 用法用量:每服6克,食后用茶清调下。 55、玉真散缘起出处《外科正宗》 歌诀:玉真散治破伤风,牙关紧急反张弓,星麻白附羌防芷,外敷内服一方通。 方组:生白附子克;防风50克;白芷50克;生天南星50克;天麻50克;羌活50克 此药食祛风,解痉,止痛。用于破伤风;外治跌扑损伤。口服,一次1~1.5克,或遵医嘱。外用,取适量敷于患处。 方中药性偏于温燥,易耗气伤津,破伤风而见津气两虚者,不宜使用;肝经热盛动风者忌用;孕妇禁用;白附子、生天南星均有毒性,不得过量或久用。 56、琼玉膏 琼玉膏缘起出处《洪氏集验方》 组成:人参二十四两,为末生地黄十六斤,捣汁白茯苓四十八两,为末白蜜十斤人参茯苓为细末 炮制:蜜用生绢滤过,地黄取自然汁,捣时不得用铁器,取汁尽去滓,用药一处,拌和匀,入银、石器或好瓷器内封闭留用。每晨二匙,温酒化服,不饮酒者白汤化之。 琼玉膏,补虚健脾。用于气阴不足,肺虚干咳,形体消瘦。 此药食滋阴润肺,益气补脾用于肺痨肺肾阴亏证。干咳少痰,咽燥咯血,肌肉消瘦,气短乏力,舌红少苔,脉细数。 57、平胃散 平胃散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苍术、厚朴、陈皮、甘草加姜枣组成,具有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之功效。用治消化不良、慢性胃炎、溃疡病及胃肠神经官能症等,均有一定疗效。 方组:苍术5斤(去粗皮.米泔浸二日);厚朴3斤2两(去粗皮.姜汁制.炒香);陈皮3斤2两(去白);甘草30两(炒)。 此药食治脾胃不和,不思饮食,心腹胁肋胀满刺痛,口苦无味,胸满短气,呕哕恶心,噫气吞酸,面色萎黄,肌体瘦弱,怠惰嗜卧,体重节痛,常多自利,或发霍乱,及五噎八痞,膈气反胃,并宜服。常服调气暖胃,化宿食,消痰饮,辟风、寒、冷、湿四时非节之气。 用量每服二钱,以水一盏,入生姜二片,干枣二枚,同煎至七分,去姜、枣,带热服,空心,食前。入盐一捻,沸汤点服亦得。 58、藿香正气 藿香正气有丸剂和软胶囊。可以解暑祛湿,多用于外感暑湿引起的发热、胸闷、腹胀、吐泻。亦可和胃止呕,多用于湿浊过盛引起的恶心呕吐。同时可芳香化浊,常用于脾湿胃浊引起的食欲不振、舌苔厚腻、腹泻等症。 缘起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藿香正气大腹苏,甘桔陈苓术朴俱,夏曲白芷加姜枣,感伤岚瘴并能驱。[1] 方组: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去皮)各30克,半夏曲、白术、陈皮(去白)、厚朴(去粗皮,姜汁炙)、苦桔梗各60克,藿香(去土)90克,甘草(炙)75克。 炮制: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一枚,同煎至七分,热服,如欲出汗,衣被盖,再煎并服。现代用法:散剂,每服9克,生姜、大枣煎汤送服;或作汤剂,加生姜、大枣,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此药食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恶寒发热,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舌苔白腻,以及山岚瘴疟等。本方重在化湿和胃,解表散寒之力较弱,故服后宜温覆以助解表。湿热霍乱之吐泻,则非本方所宜。 59、六和汤 缘起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缩砂仁、半夏(汤泡七次)、杏仁(去皮尖)、人参、甘草(炙)各30克,赤茯苓(去皮)、藿香叶(拂去尘)、白扁豆(姜汁略炒)、木瓜各60克,香薷、厚朴(姜汁制)各克。 炮制:上锉,每服12克,水一盏半,生姜三片,枣子一枚,煎至八分,去滓,不拘时服。此药食祛暑化湿,健脾和胃。用于湿伤脾胃,暑湿外袭证。霍乱吐泻,倦怠嗜卧,胸膈痞满,舌苔自滑等。 化裁方之间的鉴别 六和汤与藿香正气散均主治外感兼内湿之霍乱吐泻证。不同之处在于:前者为伤于暑湿,故重用香薷,配以厚朴、扁豆,湿邪伤脾致倦怠嗜卧,故用人参益气健脾以助脾运;后者兼伤于寒,故重用藿香,伍以紫苏、白芷,湿阻气机致脘腹疼痛,故以陈皮、大腹皮理气和中。 60、八正散 八正散缘起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八正木通与车前,扁蓄大黄滑石研,草梢瞿麦兼栀子,煎加灯草痛淋蠲。 方组:车前子、瞿麦、扁蓄、滑石、山栀子仁、甘草(炙)、木通、大黄(面裹,煨,去面,切,焙)各克。 炮制:上为散,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灯心,煎至七分,去滓,温服,食后临卧。小儿量力少少与之。八正散功用 此药食清热泻火,利水通淋。湿热淋证。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淋沥不畅,尿色浑赤,甚则癃闭不通,小腹急满,口燥咽干,舌苔黄腻,脉滑数。 61、五淋散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方组:赤茯苓克,当归(去芦)、甘草(生用)各克,赤芍药(去芦,锉)、山栀子仁各克。 炮制:上为细末,每服二钱(6克),水一盏,煎至八分,空心,食前服。 此药食清热凉血,利水通淋。用于湿热血淋,尿如豆汁,溺时涩痛,或溲如砂石,脐腹急痛。 62、七厘散缘起出处《中国药典》 方组:血竭克;乳香75克(制);没药75克(制);红花75克;儿茶克;冰片6克;麝香6克;朱砂60克。(去掉麝香加黄瓜子90克、自然铜40克、当归尾90克、大黄30克、玉米克此药食药性走窜,耗气堕胎,不可多服;孕妇忌服用于跌打损伤,筋断骨折,瘀血肿痛;刀伤出血,无名肿毒,烧伤烫伤。金疮,血流不止,金刃伤重,食嗓割断;汤泡火灼。闪腰挫气,筋骨疼痛,瘀血凝结。 此药食口服,一次1~1.5克,一日1~3次;外用,调敷患处。 63、三消丸 缘起出处《圣济总录》卷七十九。 方组:朴消(色青白者,炼熟)2两,芒消(色青白者)1两,消石(色青白,烧之有金色者)1两(同上2味研令极细),犀角(镑)1两,椒目(微炒)1两(捣罗为末,合3消,重研令匀),葶苈(纸上炒)1两,莨菪(炒)1两,杏仁(去皮尖双仁,炒)2两(以上3味别捣末,更与诸药合捣千杵)。(去掉动物药犀角,加石膏3两,地骨皮2两,五味子1两,生地,熟地各二两,玉米三两) 炮制:上药用大枣11个,煮熟去皮核,炒令水尽,和为剂,或硬即添少许熟蜜,杵千下为丸,如小豆大。 此药食方剂每服15丸,空心煎生姜汤送下,加至30丸。以利为度。用于十种水病。用此药食不宜冲冒寒霜,并单衣服,受风冷,虽夏中亦宜就温;不宜饱食,禁食咸味难消之物,禁盐1年。唯宜吃粳米、粟米、葱、薤、生姜、橘皮。不宜悲喜忧伤。兼不得近生产房劳等事。 64、甘露消毒丹 缘起出处:《温热经纬》卷五)、甘露消毒丸。 歌诀:甘露消毒蔻藿香,茵陈滑石木通菖;芩翘贝母射干薄,湿温时疫是主方。 方组:滑石粉克;黄芩克;绵茵陈克;石菖蒲克;川贝母克;木通克;藿香克;连翘克;白蔻仁克;薄荷克;射干克 炮制:生晒研末,每服三钱,开水调下,或神曲糊丸,如弹子大,开水化服亦可。现代用法:散剂,每服6-9克;丸剂,每服9-12克;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此药食利湿化浊,清热解毒用于湿温时疫,邪在气分,湿热并重证。发热倦怠,胸闷腹胀,肢酸咽痛,身目发黄,颐肿口渴,小便短赤,泄泻淋浊,舌苔白或厚腻或干黄,脉濡数或滑数。 65、二妙散 缘起出处:《丹溪心法》 歌诀:二妙散中苍柏煎,若云三秒牛膝添,再加苡仁名四妙,湿热下注痿痹痊。 方组:黄柏(炒)、苍术(米泔水浸,炒)各15克。 炮制:上二味为末,沸汤,入姜汁调服。现代用法:为散剂,各等分,每次服3-5克,或为丸剂,亦可作汤剂,水煎服。 此药食清热燥湿用于湿热下注证。筋骨疼痛,或两足痿软,或足膝红肿疼痛,或湿热带下,或下部湿疮、湿疹,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者。 66、三妙丸缘起出处:《医学正传》卷五。方组:黄柏克(切片,酒拌略炒)苍术克(米泔浸一二宿,细切,焙干)川牛膝(去芦)60克 炮制:上药研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70丸,空腹时用姜、盐汤送下。 此药食清热燥湿用于湿热下流,两脚麻木,或如火烙之热。尿路感染,肾病内科。 三妙丸即二妙散加牛膝补肝肾、强筋骨,引药下行,主治下肢湿热之两脚麻木、痿软无力。用此药食期间忌荤腥、养麦、热面、煎炒等物。 67、四妙丸方组:苍术克,牛膝克,黄柏(盐炒)克,薏苡仁克。 此药食清热利湿用于湿热下注所致的痹病,症见足膝红肿,筋骨疼痛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克,一日2次 68、五苓散 缘起出处猪苓散(《太平圣惠方》卷九)、五苓汤(《宣明论方》卷五)。 方组:猪苓10克(去皮);泽泻15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桂枝7克(去皮)。 炮制:上五味,捣为散。 此药食利水渗湿,温阳化气用于外有表证,内停水湿,头痛发热,烦渴欲饮,或水入即吐,小便不利,水湿内停的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痰饮,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者。 以白饮和服3克,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69、茵陈五苓散缘起出处《金匮要略方论》卷中 方组:茵陈4克;白术9克;赤茯苓9克;猪苓9克;桂枝6克;泽泻15克。 此药食治湿热黄疸,湿重于热,小便不利者。 利湿退黄湿热黄疸,湿重于热,小便不利者。 70、五皮散缘起出处《华氏中藏经》 歌诀:五皮散用五皮散,陈茯姜桑大腹齐,或以五加易桑百,脾虚肤胀此方施。 方组:生姜皮、桑白皮、陈橘皮、大腹皮、茯苓皮各9克。 炮制:上为粗末,每服9克,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不拘时候温服,忌生冷油腻硬物。现代用法:水煎服。 此药食利水消肿,理气健脾。脾虚湿盛,气滞水泛之皮水证。一身悉肿,肢体沉重,心腹胀满,上气喘急,小便不利,以及妊娠水肿,苔白腻,脉沉缓。 71、实脾散实脾散缘起出处《重订严氏济生方》 歌诀:实脾苓术与木瓜,甘草木香大腹加,草果姜附兼厚朴,虚寒阴水效堪夸。 方组:厚朴(去皮,姜制,炒)、白术、木瓜(去瓣)、木香(不见火)、草果仁、大腹子、附子(炮,去皮脐)、白茯苓(去皮)、干姜(炮)各30克,甘草(炙)15克。 炮制:上?咀,每服12克,水一盏半,生姜五片,大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服。现代用法:加生姜、大枣,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此药食温阳健脾,行气利水。脾肾阳虚,水气内停之阴水。身半以下肿甚,手足不温,口中不渴,胸腹胀满,大便溏薄,舌苔白腻,脉沉弦而迟者。 72、萆薢分清散 缘起出处《杨氏家藏方》(《丹溪心法》卷三)。 方组:益智仁川萆解石菖蒲乌药各等分 炮制:上药研为细末。每服9克,以水毫升,入盐少许,同煎至毫升,空腹时沮服。 此药食温肾利湿,分清去浊。用于膏淋、白浊。小便频数,混浊不请,白如米泔,凝如膏糊。 73、茯苓丸此药食燥湿行气,痰流四肢之臂痛证。症见两臂疼痛,手不得上举,或左右时复转移,或两手疲软,或四肢浮肿,舌苔白腻,脉弦滑等。 缘起出处《是斋百一选方》 歌诀:《指迷》苓丸半夏,风硝枳壳姜汤下,中脘停痰肩臂痛,气行痰消痛自罢。 方组:茯苓30克,枳壳(麸炒去瓢)15克,半夏30克,风化朴硝3克。 炮制:姜汁糊丸,每服6克,姜汤或温开水送服;亦可作汤剂,加人生姜,水煎服,其中风化朴硝宜冲服,剂量按原方比例酌定。(原方上四味为细末,生姜自然汁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生姜汤下。) 74、滚痰丸缘起出处:《泰定养生主论》别名礞石滚痰丸。 歌诀:滚痰丸用青礞石,大黄黄芩与沉香,百病多因痰作祟,顽痰怪症力能匡。[1] 方组:大黄(酒蒸)、片黄芩(酒洗净)各克,礞石(捶碎,同焰硝30克,投入小砂罐内盖之,铁线缚定,盐泥固济,晒干,火煅红,候冷取出)30克,沉香15克。 炮制:上为细末,水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量虚实加减服,清茶、温水送下,临卧食后服。现代用法:水泛小丸,每服8-10克,日1-2次,温开水送下。 此药食泻火逐痰。用于实热老痰证。癫狂昏迷,或惊悸怔忡,或不寐怪梦,或咳喘痰稠,或胸脘痞闷,或眩晕耳鸣,大便秘结,苔黄厚腻,脉滑数有力。 75、琥珀抱龙丸方组:山药(炒)克朱砂80克甘草48克琥珀24克天竺黄24克檀香24克枳壳(炒)16克茯苓24克胆南星16克枳实(炒)16克红参24克(胆南星改成制南星) 炮制:上十一味,琥珀研成极细粉,朱砂水飞成极细粉;其余檀香等九味粉碎成细粉,与上述粉末配研,过筛,混匀。每克粉末加炼蜜90~克制成大蜜丸,即得。 此药食镇静安神,清热化痰。用于发热抽搐,烦躁不安,痰喘气急,惊痫不安。 口服,一次1丸,每丸重1.8克,一日2次;婴儿每次1/3丸,化服。 76、普济消毒饮 歌诀普济消毒蒡芩连,甘桔蓝根勃翘玄,升柴陈薄僵蚕入,大头瘟毒服之消。 方组:黄芩(酒炒)、黄连(酒炒)各15克,陈皮(去白)、甘草(生用)、玄参、柴胡、桔梗各6克,连翘、板蓝根、马勃、牛蒡子、薄荷各3克,僵蚕、升麻各2克。(去掉僵蚕加防风30克,甘草10克) 炮制:上药为末,汤调,时时服之,或蜜拌为丸,噙化。 此药食清疏并用,以清为主;升降并用,相反相成。大头瘟。恶寒发热,头面红肿焮痛,目不能开,咽喉不利,舌燥口渴,舌红苔白而黄,脉浮数有力。 77、小儿金丹片 方组:朱砂80克、橘红40克、川贝母40克、胆南星30克、前胡30克、玄参30克、清半夏30克、大青叶30克、关木通30克、桔梗30克、荆芥穗30克、羌活30克、西河柳30克、地黄30克、枳壳(炒)30克、赤芍30克、钩藤30克、葛根20克、牛蒡子20克、天麻20克、甘草20克、防风20克、冰片10克、水牛角浓缩粉10克、羚羊角粉5克、薄荷脑0.1克。(去掉动物药食水牛角、浓缩粉、羚羊角粉,胆南星改成制南星加知母30克、石膏克、芝麻18克、枯矾2克) 炮制:以上药食除薄荷脑外,冰片粉碎成细粉,朱砂水飞成极细粉;川贝母、天麻、制南星粉碎成细粉;混匀;荆芥穗、橘红、羌活、前胡提取挥发油,药渣与其余甘草等十四味,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3小时,第二次2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成膏。将上述混合粉末及辅料适量加入浓缩膏中,混匀,干燥,粉碎成细粉,过筛,制成颗粒,干燥。再加入冰片、薄荷脑及荆芥穗等挥发油,混匀,压片,即得。 此药食祛风化痰,清热解毒。用于感冒发热,痰火内盛,发热头痛,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呕吐,高热惊风。 78、贝母瓜蒌散 缘起出处:《笔花医镜》卷三 方组:川贝2钱;瓜蒌仁1钱5分;山桅子1钱;黄芩1钱;橘红1钱;甘草5分 此药食用于小儿内热,夜热潮热,昼轻夜重,或口渴,或腹胀,或盗汗,症因伏燥者。 79、保和丸 缘起出处《丹溪心法》卷三: 方组:山楂克;神曲60克;半夏90克;茯苓90克;陈皮30克;连翘30克;萝卜子30克 此药食消食和胃。主食积停滞,胸脘痞满,腹胀时痛,嗳腐吞酸,恶食,或呕吐泄泻,脉滑,舌苔厚腻或黄 用法:每服70~80丸,空腹时用白汤送下 80、木香槟榔丸缘起出处《儒门事亲》: 歌诀:木香槟榔青陈皮,黄柏黄连莪术齐,大黄黑丑兼香附,泻痢后重热滞宜。此药食行气导滞,攻积泄热。治积滞内停,脘腹痞满胀痛,大便秘结,以及赤白下痢,里急后重等。 方组:木香30克;槟榔30克;青皮30克;陈皮30克;莪术30克(烧);黄连30克(麸炒);黄柏90克;大黄90克;炒香附克;牵牛子克。 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后生姜煎汤送下。 炮制:上为细末,水泛为丸,如小豆大,每服三十丸,食后生姜汤送下。现代用法:为细末,水泛小丸,每服3-6克,食后生姜汤或温开水送下,日2次。 81、健脾丸 缘起出处《证治准绳·类方》卷五: 歌诀:健脾参术苓陈草,肉蔻香连合山药;楂肉砂仁曲麦芽,消补兼施此方效 方组:白术75克(炒);木香22克(另研);黄连22克(酒炒);甘草22克;白茯苓60克(去皮);人参45克;神曲30克(炒);陈皮30克;砂仁30克;麦芽30克(炒,取面);山楂30克(取肉);山药30克;肉豆蔻30克(面裹煨熟,纸包,捶去油)。 此药食健脾消食,泻热导滞。治脾胃虚弱,食积内停,脘腹痞胀,饮食减少,大便溏薄,苔腻微黄,脉濡弱。 用法用量:每服50丸,空腹时用陈米汤送下,一日二次。 82、乌梅丸缘起出处:《伤寒论》 方组:乌梅枚;细辛84克;干姜克;黄连克;当归56克;附子84克(去皮,炮);蜀椒56克(出汗);桂枝84克(去皮);人参84克;黄柏84克。 此药食温脏安蛔。治蛔厥。脘腹阵痛,烦闷呕吐,时发时止,得食则吐,甚至吐蛔,手足厥冷,或久痢不止,反胃呕吐,脉沉细或弦紧。现用于胆道蛔虫病。 用法:空腹时饮服10丸,一日三次,稍加至20丸。 83、瓜蒂散缘起出处《伤寒论》 歌诀:瓜蒂散中赤小豆,豆豉汁调酸苦凑,逐邪涌吐功最捷,胸脘痰食服之瘳。[1] 方组:瓜蒌(熟黄)、赤小豆3克。 炮制:上二味,各别捣筛,为散已,合治之,取2克,以香豉9克,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合散,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者乃止。现代用法:将2药研细末和匀,每服1-3克,用香豉9克煎汤送服。不吐者,用洁净翎毛探喉取吐。 此药食涌吐痰涎宿食。痰涎宿食,壅滞胸脘证。胸中痞硬,懊憹不安,欲吐不出,气上冲咽喉不得息,寸脉微浮者。84、四神丸缘起出处:《中国药典》四神丸 组成:肉豆蔻克(煨);补骨脂克(盐炒);五味子克(醋制);吴茱萸克(制);大枣克(去核) 此药食温肾散寒,涩肠止泻用于肾阳不足所致的泄泻,症见肠鸣腹胀、五更溏泻、食少不化、久泻不止、面黄肢冷 口服,一次9克,一日1—2次 85、黄连解毒丸 方组:黄连(酒浸)2.2k克,黄柏(酒炒)8.8k克,黄芩(酒蒸)8.8k克,大黄(酒炒)8.8k克,栀子(炒)8.8k克,滑石8.8k克,川木通8.8k克 用于三焦积热,口舌生疮,目赤头痛,便秘溲赤,心胸烦热,热痢泄泻,咽痛衄血,疮疖痔血。一切实热火毒,大热狂烦,谵语不眠,头痛头晕,或吐衄发斑,身热下痢,湿热黄胆,外科痈肿,疔毒,舌红苔黄等。 86、三黄散 方组:大黄克、黄柏克黄芩克黄连克薏苡仁克玉米克 此药食清热解毒,泻火通便。用于三焦热盛,目赤肿痛,口鼻生疮,咽喉肿痛,牙龈出血,心烦口渴,尿赤便秘;急性胃肠炎,痢疾等。 87、黄连上清丸 方组:黄连10克,栀子(姜制)80克,连翘80克,蔓荆子(炒)80克,防风40克,荆芥穗80克,白芷80克,黄芩80克,菊花克,薄荷40克,大黄(酒炙)克,黄柏(酒炒)40克,桔梗80克,川芎40克,石膏10克,旋覆花20克,甘草40克。 炮制:以上十六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干燥,制成水丸;或每克粉末用炼蜜30-40克加适量的水泛丸,干燥,制成水蜜丸;或每克粉末加炼蜜-克制成大蜜丸,即得。 此药食清热通便,散风止痛。 用于上焦风热所致的头晕脑胀,牙龈肿痛,口舌生疮,咽喉红肿,耳痛耳鸣,暴发火眼,大便干燥,小便黄赤。 用量:水丸或水蜜丸一次3~6克。 88、黄连丸 缘起出处《朱氏集验方》卷六。 方组:黄连、吴茱萸等分 炮制:上二味各等分,同炒令紫,色不得过黑,去茱萸,只以黄连一味软饭丸,如梧桐子大。空腹时用米饮下30~50丸,每日二服;更以胃风汤煎,如法吞下。 此药食清热止血。用于肠风下血。 各种有缘起出处的黄连丸共计:种,依次第因人而异应用。具体用法依《阴阳方说明书》实相实证。 祈世出世传统优秀文化的儒释道或高僧或大德或老师或医生或内方家或外方家或方外方家者自学自治自救有缘起出处的内方、外方、方外方依缘起出处增减,最终达到让四类学徒彻知未病预防、已病临床治疗、高危疑难大病、暴死病、烈性传染病、仁术救助、死亡前后卧床仁术救助及仁术救助后康复者将息调养及饬终追思荐亡等实相仁术救助全过程实相。让老百姓生死不花钱。使十方受苦众生远离诸病苦难,知病苦实相是无上大药恳切用方外方功德利益巨大。 解急救苦阴阳方使用说明书 在修学药食不分说明书示范课期间必修正以前违常的行为,回归健康智慧的百姓日用生活模式: 1、食饮有节:必食用原形原色原味当地当季之品,禁用精美豪华包装或各类包装或进口或违时食品或精细米面等(白米、白面、白糖、精盐、味素、精细的五谷杂粮系列),调味可使用天然香料。绝对斋素,晚饭不吃或五分饱流食,绝对不用冷凉冷冻食物,除一切血肉动物制品外,蛋奶亦不可用。并实证减食抗饥,逐步减食或停一至三日或更长(依个体差异只要饮食温饱充足达一至三年以上者均可用此法)。深知万物既是药亦是食,气过、味过、色过、形过、音过、量过即是毒,不过即是食。 2、起居有常:早上世间人五点至七点起床,修出世法者三点至五点起床,晚21:00-22:00入眠。午间应休息30分钟至1小时。依个人情况及工作环境可提前一小时。在有条件时尽量随四时变化而变化,依此实证顺应阴阳四时,避免违常劳损,使身体阴阳相对平衡,气血通利,增强体质,延缓衰老,达滋养正气和元气的目的。 3、性:在实证药食不分说明书示范课期间必断性包括有淫欲的念头,否则影响此示范课效信,平时依《黄帝内经》《安士全书》之《欲海回狂》篇或《寿康宝鉴》(又名《不可录》)或《觉后编》实证杜绝邪淫、节制正淫(依《寿康宝鉴》保身立命戒期及天地人忌)。 4、运动模式:应选择健康健寿、自然、安全并因人而异选择适合自己身、心、文化(信仰、宿业)实相三因的运动模式。依《黄帝内经》导引术经络皮部篇及出世医方明文化仁术实证示范《因人而异的各自活人针灸图谱》健寿操(健康智慧图)依摸、摩、按、压、点、触、伸、展手法实证,及减慢呼吸或跪或拜(面向西方跪拜是最究竟之无上运动模式)或静坐或站桩或慢行经等运动模式最为安全且适合所有求学学员学徒,每天据个体情形不少于三十分钟至两小时。 5、待人济物:依《常礼举要》《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净土十三祖印光大师净业行持总则(无论在家在庵……)》实证示范。 6、文化信仰:应正知、正见、正信、正行。依世出世规矩戒律守人伦、家规家教、规矩戒律,遵国法、从天理(众人心是天理)、明人情世故、深信因果说证真不废俗,《易经》依乾、坤、谦卦大象为六十四卦卦象之纲宗实证以及《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德育启蒙》《安士全书》(天下第一奇书善书)《印光法师文钞》及《三张处方草稿》实证教案实证示范,此是险路导师,暗夜明灯。 五分之一选料偏性药食不分实证仁术: 《神农本草经》药食有汤丸散、水煮、味渍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九味过与不及者,并随药食性不得违越。凡欲救病苦必察清其因。若用毒药食仁术救病苦,先起如黍粟,病苦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为度。余法各随其所宜。 药食丸散膏丹汤药食服用方法: 1、药食不分丸:药食不分丸类分为水丸、蜜丸、水蜜丸等,与七师禅医同行共证制作因人而异的丸剂,糖尿病(消渴症)的病苦学员实证水丸,以免蜜丸增加病苦症状,影响药食实证效信。 药食不分粉(散):散剂用法能及时内用变汤剂和外用变外法仁术敷剂,准确辨证后亦可灵活变成膏药(可分内膏、外膏等),是使用最方便、最简单、易携带且可随时变换的剂型。 依个体差异和药食不分粉成分每日从0.5-克递增递减用之。或包煎成汤剂,节省选料。每剂方药打粉可用三至五天,余与汤剂用法相同。每日依个体差异可按一次两次或数次递增递减法依仁术嘱用之。亦可与七师禅医同行共证加厨房选料偏性五谷、五蔬、瓜果、调料、油类等打成的浆汁或粉外敷局部或全身,亦可少量贴服穴位,用量及外敷或贴服位置与七师禅医同行共证。 药食不分膏:药食不分膏分为内服与外用两类,内服:内服的煎膏、浸膏、流浸膏因其成分浓度高、用量小、体积小,冲服方便,且药食作用持久,适用于高危疑难病苦及老弱久病体虚的学员学徒。 外用:在外用贴膏药食之前,用热毛巾将贴敷处洗净、擦干,再将膏药食贴于此处或相关穴位,抚平按实即可。若天气寒冷时,可将膏药食贴好后再用热水袋热敷一下,以便使膏药食迅速软化,使膏药食与皮肤粘贴牢靠,增强效信。 徐灵胎说:“今所用之膏药,古人谓之薄贴,其用大端有二:一以治表,一以治里。治表者,如呼脓祛腐,止痛生肌并遮风护肉之类,其膏宜轻薄日换。治里者,或驱风寒,或和气血,或消痰痞,或壮筋骨,其方甚灵,药亦随病加减,其膏宜重厚久贴。” 外用膏药食中常用含有芳香走窜的药食,因此孕妇要慎用,尤其忌在脐、腰、腹部贴用。 在内服或贴膏药食期间,必素食或斋戒素忌食荤腥与生冷食物。 药食不分丹:丹剂一般是指含有汞、硫磺等矿物药食,经过加热升华提练而成药食,具有剂量小、作用大、含矿物质之特点。药食不分丹多外用。 一般把某些较贵重的药品或有特殊功效的药食剂型也叫作丹。因其制作选料偏性气、味、色、形、音过者多所以量较小,未免于因量过致中毒必与七师禅医同行共证,不可独自实证,否则易致残或致死。 药食不分汤:将所需药食不分物质[据三坟《易经》《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黄帝八十一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与出世《五乘正教法》及《三张处方草稿》(实证教案)]备全,倒入器具内。 煎药器具:使用陶瓷锅、砂锅最好,若无陶瓷锅、砂锅等可使用不锈钢锅,不可使用铁、铝、铜、镀锡等金属器具煎煮药食。 煎药火候:大火(也叫“武火”),沸后改用小火(也叫“文火”),保持微沸状态,使其减慢水分的蒸发,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溶出。 煎煮水量:一般用超过药食不分物质总量的三分之二水量,根据药食不分物质的质地不同其吸水量有明显差别,重量相同的药物,质地轻松的药食吸水量多;质地坚实的药食吸水量少。煎煮花、叶、全草类及其质地轻松的药材,其用水量要大于一般用水量;煎煮矿物及其它质地坚实的药食,其用水量应小于一般用水量。切忌因加水量少至药食煎糊,若煎煮过程中水不够时需加入适量开水。 煎煮时间:因药食不分物质不同组成选用冷水或热水浸泡一小时,放武火上煎开锅后,改文火煎煮一小时,把汤倒出保鲜。每天温服两次,每次三十至五百毫升。多数药食在煎煮前应加冷水浸泡适当时间,使药食不分物质润湿浸透,以利于有效成分的溶解和浸出。煎煮时间应根据药食的质地、总量的多少,以及煎煮方法等适当递增递减。 服用方法:《神农本草经·序录》:“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 特殊情形使用说明: 极重或生命垂危者或儿童应临时嘱或频频服用,或每日一剂或多剂或更换调停,逐用递增递减法(因个体情形临时应机应环境嘱之)。一切煎法亦依因人而异多环境多方式等,用热水、温水、冷水、阴阳水及五味、九味等水煎法,可内用、可外用。汝实证世出世医方明文化仁术必自知。 置换或切除脏腑等器官或慢性病苦并长期用纯酸纯碱(孤阴独阳)方法技术者,七师禅医示范师必须强调五分之四。待整体好转后再用五分之一仁术或暂时不停其它所用法技,待整体改善后依递增递减法停止,再待身心文化全面康复后亦停此五分之一仁术。若求助示范课学员全部长期用五分之四,终达到法药物药是一不是二,生也利益死更利益也! 内含乌头碱类偏性过极药食煎煮方法: 将所需药食不分物质备全,用多于物质三分之二的开水浸泡一小时,放武火上煎开锅后,改文火煎煮一小时,把汤倒出保鲜。每天温服两次,每次三十至五百毫升。因个体差异及病苦情形气血盛衰或瘀阻情形据递增递减法临时再嘱之。亦可每天服五至七次,亦可临时调换汤剂。 特殊药食煎煮方法: 1、先煎药食①矿石类质地坚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如寒水石、石膏、磁石等,可打碎先煎三十分钟。②有毒的药食如乌头、附子等,要先煎一至二小时,若量极大时间长至煎透无生心止,先煎、久煎能达到减毒或去毒的目的。③有些植物药食先煎才有效,如石斛等。2、后下药食①气味芳香药食薄荷、藿香、砂仁等。一般在中药汤剂煎好前5~10分钟入煎即可。②不宜久煎的药食如钩藤、杏仁、大黄、番泻叶等应后下。一般在煎好前10~15分钟入煎。3、包煎药食①花粉类药食,如松花粉、蒲黄;细小种子果实类药食,如葶苈子;药食细粉,如青黛、滑石等均需用纱布包好与其他药食同煎。②含淀粉、黏液质较多的药食,如秫米、浮小麦、车前子等在煎煮过程中易粘糊锅底焦化,故需包煎。③有绒毛的药食,如旋覆花等,包煎可避免绒毛脱落,混入汤液中刺激咽喉,引起咳嗽。4、另煎药食:一些贵重药食,如人参、西洋参等,可以另煎取其汁液,兑入煎好的汤剂中服用。5、冲服药食:一些难溶于水的贵重药食,如三七、朱砂(入丸散更适宜)等宜研极细粉加入汤剂中服用,或用汤剂冲服。6、榨汁药食:一些需取鲜汁应用的药食,如鲜生地、生藕、梨、鲜姜、鲜白茅根等榨汁后,兑入汤剂中服用。竹沥亦不宜入煎,可兑入汤剂中服用。具体由七师禅医因人而异指导并同行共证。 中毒仁术救助: 1、首用自然法催吐或利下或清肠洗胃等,让当事者吐出来或通过二便排出去或用毛孔出汗发出去,或针或灸等亦均可。 2、大黄9-克、黑豆50-0克、防风30-克、甘草10-克、地浆(地下深1米的土煎汤过滤服)、绿豆50-0克、豆浆、蜂蜜、红糖、植物油、白矾、柿树皮(外皮与树内干之间的皮)等,比例应在剧毒药量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以上,亦可救助其他中毒,为家中必备,厨房必备之品。 本系统不提倡名贵药食,坚决禁止用动物药食。用名贵药食随顺因缘取用而不是在市场购买,市场购买用之害大于利。用动物药食只限于自然脱落的毛角与粪便,绝不用伤害杀害之血肉有情之品。祈达到人学标准者慧察、实行为益也。 祈愿众依此自救就是大救普救,愿众慎慎实证示范用之,让众解决身、心、文化实相三因未病预防、已病临床治疗、高危疑难病仁术救助、大病后康复乃至养老、护小、养生、养病、临终卧床前后及中阴身救助,亦是自治、自救、自查自肿瘤、包块等高危疑难病早发现的第一圆满方法。使百姓民众,生健寿延年;殁带业求生西方,生死无上乐。 终祈君早知身病有三因:宿业、内伤、外感,自造百分之七十至九十,医造百分之十至三十,若知此以正苦正戒正日用细行笨实功夫为永恒导师,彻知自身心文化实相三因,依止法物二药内方、外方、方外方自治自救实证示范,必健康智慧。 须知,一切阴阳方及其因人而异的加减是因人因环境因因缘、时节、时空,依气、味、色、形、音、量(度)感应及四君子汤、四物汤、麻黄汤、桂枝汤、六味地黄汤、金匮肾气汤等汤头在阴阳通的方法下形成的,其变化无有穷尽,其仁术救助法实用大益也,即使没病,在晚秋入冬及开春时也要节食1-3天,年老病苦衰弱者亦可依《药食不分说明书》递增递减法应用,体强者加硝、黄。年老病苦衰弱者若局部不需扶正祛邪时,必用滋润的籽仁类药食以免攻伐太过导致气血津液失常的医药源性病苦,如火麻仁、杏仁、桃仁、栢子仁或少许植物油及味色感应类比法象药食服用1-2剂,以达到扶正祛邪、通利气血之目的。此对救助高危疑难病苦尤预防高危疑难病苦及延年益寿有不可估量的实效。寒热、表里、虚实等,是根据阴(血)阳(气)决定的,一个整体的人没有绝对的寒热,没有绝对的表里,没有绝对的虚实,都是相对的偏盛、偏衰。故此立法用药食亦是偏重偏轻的关系,这是仁术者必须牢记的。 禅医安康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iniujiaoa.com/snjyfyl/3363.html
- 上一篇文章: 药丸三克,却贵比黄金,这么贵重的安宫牛
- 下一篇文章: 警惕日常8大坏习惯99会患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