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源故事这些年渐行渐远的非遗,
国家级“非遗” 畲族医药 主要分布在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以及福建、江西等省的部分山区,畲族没有文字,通用汉文。畲族医术多为祖传口授、单线传承,传男不传女(传媳妇、不传女儿),不收外姓徒弟。因其防病治病多以青草药为主,因此又称“青草医”。 畲族服饰 畲族男女服饰基本类同于当地汉人。但人口相对集中的闽浙两地畲族服饰尚存一定的民族特色,尤以闽省畲家妇女特色显著,并因地域、婚姻状态而纷呈异彩。畲族妇女发式称为"凤凰髻",16岁前少女用红绒缠辫子,盘绕头上,额前留"留海",畲族称为"布妮头"。成年已婚妇女发式畲族称为"山哈娜头",随地域不同略有差异。 省级“非遗”畲族山歌 畲族民歌随处可见,以畲语歌唱的形式表达。每逢佳节喜庆之日便歌声飞扬,即使在山间田野劳动,探亲访友迎宾之时,也常常以歌对话。畲族的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等。其中无伴奏的山歌是畲族人最喜爱的一种民歌方式。“双音”是畲族人擅长的二声部重唱的唱法,又称“双条落”。 七境茶 “七境”位于罗源县西部山区西兰乡,平均气温18度,常年雨量充沛,雾气缭绕。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优势,产出了茶中极品“七境堂”,史称“罗源尖子”,又名“元明绿”,简称“七境茶”。最早七境茶见于唐朝陆羽《茶经》一书,明清时代列为宫廷贡品,颇具盛名。 畲族苎布织染缝纫技艺 畲族苎布织染缝纫技艺主要是纺织苎麻布、腰带(蚕丝彩带)和其他饰物。织染苎麻布从拧线、圈线、纺线、游线到织布、染布、游布共七个过程,工艺流程多,工序复杂;织腰带等则以自养桑蚕抽成丝线做“经”,购各种颜色的棉线做纬,相对启动生产容易,可随需即织。随着社会发展,畲民生活条件改善,苎麻布已经逐渐退出畲民服饰用布范围,但是在嫁妆中需要“新面裳”、和红布袋还是用苎麻布料。另外,和腰带(彩带)、凤凰冠的波(畲语,即红色蚕丝布)还得自织。因此,纺织、印染仍然是畲族地区需要保留的传统手工技艺之一。 牛角梳制作工艺 牛角梳是以牛角为原料,采用传统的工艺手工精心制作而成。牛角梳材料有犀牛角、水牛角、黄牛角、牦牛角等。好的牛角梳手感温润如玉,厚实,牛角色泽圆润,手感好,不起静电。牛角梳质地坚实、不易弯裂、不伤皮肤,不伤头发,有很好的护发效果。每天用牛角梳头数次,可以起到按摩大脑头皮和头部神经,促进血液循环,放松紧张和疲劳情绪的作用。 八井拳 畲族拳是南少林武功中的一支流派,它动作朴实无华,招招讲究实用,特点别具一格,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广泛流传于畲族人聚居的地区。 市级“非遗”起步过火 起步镇年来的第三次大型“过火”活动,场面颇为壮观。乡人们先是抬着神轿进行祈福仪式,随后有多人扛着神像、抬着神轿“过火”,热闹非凡。举行仪式的大土坪中央堆放着几千斤烧红的木炭,火温高逾几百度,乡人们赤脚奔走于高温木炭上而安然无恙。相传火能辟邪,赤脚踩火,意在驱邪消灾。乡人抬着神轿赤脚“过火”,以期去晦避邪,并祈求人民生活平安幸福。 畲族婚礼 畲族婚俗——考厨师和调新郎畲族在送彩礼时,有一个仪式叫“考赤郎”。赤郎就是指送彩礼这天男家带去女方做菜的厨师。 畲族剪纸 作为纹样具有视觉审美价值,在畲村的日常生活中更重要的是其使用价值,主要体现在生活习俗、信仰习俗和礼仪民俗三大领域。生活习俗类剪纸,如服饰刺绣中的底样(俗称“花种”),主要用于衣饰、鞋样等。信仰习俗类剪纸,如小儿过关仪式中“手捧莲花,脚穿靴子”的红色人形剪纸,代表小儿本人,是通神通灵的媒介,这类剪纸由法师传承。礼仪民俗类剪纸,如定亲中的礼花,老人祝寿的寿花和丧俗中的幡等,则表达出人们的美好祝愿、对已故亲人的深切悼念。 “三月三”畲族乌饭节 乌饭节指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的畲族乌饭节。指新宁县苗、瑶、侗族人民为纪念或悼念自己的祖先,把每年农历四月八日称为“乌饭节”。 中医正骨疗法(于氏伤科) 专科名,“正”字在此作动名词。即整治因骨关节损伤使肢体变形复原位的一门科学技术。元代官方医疗制度中设有“正骨兼金镞科”。因此,元代以正骨专长的医学家危亦林在其《世医得效方》卷十八设有“正骨兼金镞科”以专门论述骨关节损伤及金刃所伤疾病之脉因证治。 000+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iniujiaoa.com/snjyfyl/3339.html
- 上一篇文章: 首届重庆文旅特色产品入围榜单揭晓
- 下一篇文章: Burberry巴宝莉男士牛角扣连帽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