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view好的唱片设计,是让音
??点击听听本期interview主人公Annsey的精选歌单?? 由于犯懒、拖延等种种借口,我们和唱片设计师、日系美男子AnnseyZhao的采访从年的寒冬拖到了这个暖春才完成。 Annsey不是一个健谈的人,所以这场“严肃认真,旷日持久”的采访,也有他的一部分责任。他往往越说越小声,到后来恨不得把耳朵贴到周围绵密的嘈杂里,才能寻找到他的声音。然而这并不影响我们最终聊了聊与他有关的一切:他最爱的唱片装帧设计,吐槽(是的,他的爱好之一),以及,分享了几位他崇拜的,却都有点儿像自己那般“丧”的老男人。 Annsey档案 星座:天蝎座 昵称:小安 平均每天的听歌时长:8小时 偏爱的音乐风格:后摇古典冷爵士 最常用的emoji:???? 最爱吐槽的事: 我是吐槽王,跟熟人会一直叨逼叨 推荐一款音响: Beoplay的A1蓝牙音响小巧又好用 ■阿肆/《若你爱上油麻地》封面。“尝试过几个方案都不满意,最后选了数学元素和香港油麻地的经纬度来表现。” 仔细想想,我们有多久没买过一张实体CD了?如今,当我们跟人提到唱片封面,好像正在聊一张张躺在手机App里那个指甲盖大小的缩略图。 但是坐在我对面的Annsey,却正是那个为实体唱片设计封面的人。面对着眼前的似乎可以称之为夕阳产业的工作,却恒定把目标锁定在唱片封面上的这位设计师,似乎有种钻牛角尖的小众。“买CD变成一种仪式感,或者一种收藏,作为音乐的延伸物,也没什么不好。”在他看来,一张唱片的封面不应该是一张阅后即忘的图片,它还是一种时代的映射,连接着未知的音乐与歌迷间的暗号,当然,也还会影响着唱片销量的好与坏。 所以,对他而言,讨论为唱片设计封面的意义并没有什么意义,凭着一种纯粹的感受和兴趣,他想将唱片一张张做下去。不去管那个明星是大牌还是小众,也不去管赚钱还是不赚钱。 ■阿肆/《我愚蠢的理想主义》。整个唱片的外壳是粉粉的颜色,打开后,却别有洞天。首先,你先会看到一个多边形的镜面,可以照见自己的脸。再往里翻,10张歌词卡被设计成三角形、不规则多边形再到圆形,颜色也是从粉色逐渐过度到凝重的深红。内页也是血红色,而盘面,则直接是一袋盛满献血的血袋。看上去,理想主义遭遇过的现实,并不如想象中那么美好。整个专辑贯穿了反讽意味。与专辑配套,设计师还定做了阿肆真人比例的3D打印玩偶,与专辑一同发售。 音乐是情绪的流动 ■这些年,Annsey做过的唱片封面。 都说天蝎座是面冷心热,这么看Annsey再典型不过。看上去安静,文弱,工作上却是掌控话语权的控制狂。这些年,尽管做了很多好的商业设计,也在大型的商业品牌中游刃有余,却固执地将唱片设计当作自己的“正职”,从未间断。这些年他合作过的艺人既有李宇春、陈奂仁、羽泉、大张伟等大牌歌手,也有阿肆、旅行团、热斑这样的独立音乐人。相比起是否知名,他觉得对方是否能给到自己发挥的自由,更加重要。 AM:你觉得设计师的能力和颜值有关系吗?基于此,你属于哪个水准??? ANNSEY:能力和颜值没关系。我……算中等偏上水平吧?? AM:聊聊你成为平面设计师之路吧? ANNSEY:刚毕业我去了一家视觉设计工作室,接触唱片设计、青年文化杂志和一些落地的设计活动。之后跟节目组做大型舞台视觉美术和MV拍摄,整个工作状态完全不适合我。像生产快餐一样,一个礼拜要出大量设计稿,特别浮躁和表面的东西,专业层面也达不到自己的标准,感觉每一秒都在消耗过往的经验和精力。 年底吧,我决定还是回归自己感有兴趣的平面设计。在《新视线》那三年是最舒服的一段工作经历,设计语言、印刷材质和时间节奏上终于能自己掌控。而且不止是价值观的认同感,大脑每天都能感受到新鲜的刺激。 AM:每天要听歌8小时,音乐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ANNSEY:音乐对我来说,是和吃饭睡觉一样重要的必需品,音乐是情绪的流动,不同的时间地点应当听恰如其分的音乐。 AM:数字音乐时代,专辑封面只是APP里的一张缩略图,给唱片做设计还重要吗? ANNSEY:实体专辑的设计更像是策划一个视觉项目或微缩品牌。好的设计,会让人有拿到手上触摸、欣赏的欲望。专辑的包装设计仍然是音乐的一部分,印刷品是有层次感的,音乐理念也可以通过材质包装、视觉设计的层次递进来强化音乐内容和品质,延伸视觉想象。所以我一直都觉得,挺重要的。 AM:作为设计师,你受益最多的一个技能是什么? ANNSEY:专业层面是基础自然不用多说,除此之外就是沟通能力和搞定事情的能力。工作方面越来越清楚自己想要做什么,学会说不,拒绝不合适的项目。 ■李霄云/《正常人》。“分别做了黑胶版和CD版。唱片设计概念是大家吃饭喝酒时碰出来的。视觉上贯彻霄云热爱的蓝色,选了一个极致的克莱因蓝。从‘正常人’这个名字出发,在摄影的时候就寻找一些非正常的,怪诞和神经质的东西找反差感,封面设计也刻意把这三个字倒放。CD版有很多细节上的设计无法描述,但是我觉得挺特别。比如材质和特殊翻页、撕开的封面、隐藏的歌词等等。由这张开始,感觉到自己可以相对成熟地使用自己的设计语言了。” 唱歌唱得好,审美不一定好 就像施德明曾盛赞DavidByrne有极高艺术审美时,顺口吐槽某些大牌歌手,“像Byrne这么牛逼的音乐人,一般都把少年时光花在地下室排练上,这有时会导致他们缺乏视觉艺术方面的审美”。 Annsey吐槽深感如是。他觉得这种现象在国内音乐人身上更严重。很多人音乐做得很棒,但在艺术审美上差劲极了,如果还要全盘把控唱片设计,结果只会一团糟。所以对他来说,一个好的项目就是“把音乐还给音乐本身”,设计师能掌握视觉表现的话语权,省略设计的形式感,用不多余的视觉设计语言把音乐表现出来。 ■热斑/《无感人》。“这张CD,我把封面变成了贴纸贴在外壳上,CD盒中间夹了一张染成纯红色的PVC,下面叠了一张海报,可以折出9种不同图案的底面,盘面也做了特殊纹理的设计。” AM:对比国外的唱片设计,国内设计状况怎样? ANNSEY:唱片设计是以图像表意的东西,不是单纯的平面设计,有时候抓住关键的内核,差不多就成功了。大多数人对书籍或唱片的封面设计,更多的是靠直观去感知,并不会从平面设计的层面来评判它。但是我也想说,平面设计也是需要严谨和规范的,也会取决于基本功和经验的训练,对基础不扎实的人,他的感觉往往也会不到位,或者“辞不达意”。 在亚洲范围内,韩国主流唱片的设计呢,是全盘欧美化的。日本就更成熟和多元了,吸收了很多欧美的养分,但是转化成了本土化的视觉效果。总而言之,日韩都是基于标准水平线之上,再去谈创意和视觉的。国内唱片设计没有规范的行业体系,有些连流水线的设计水准也达不到,好多设计师都是“野路子”的。 还有一种现象,流行偶像会热衷于用大头照当封面,但是拍摄创意往往又跟不上,所以我现在挺喜欢帮独立音乐人做设计。其实我认为,创意和设计本身就不是民主的,我很希望能够全盘掌握设计的话语权。 AM:将音乐转化为视觉,过程中最困难的部分是? ANNSEY:最难的是一张空白纸,要怎么一点点填上它,是填满还是留白。不同的音乐类型转化为视觉表现的方式也不太一样。流行一点的话,最重要的是策划概念要清晰,好的策划团队加上好的服装造型、好的摄影、好的视觉设计,最终才能结合得好。独立一点或者世界音乐的类型,则更需要多从音乐本身来找画面感。 ■旅行团/《10Day’s》。“这是一张有纪念意义的乐队10周年专辑,我跟主唱孔阳也认识一阵子了,很喜欢他们音乐里的乐活态度。这张唱片主要功能是让排练室立体化,以及看上去像一本护照本。护照里有乐队这些年的创作手稿、照片和大事记,也给歌迷留了一部分互动空间。从挑选材质到盯印刷孔阳全程跟我一起参与,有种朋友们一起完成一件事情的成就感。” AM:看你朋友圈几乎每天都有更新,你是严重的“低头族”吗? ANNSEY:是的,已经养成了低头看手机恶习。朋友圈就是分享我个人喜好和日常叨叨的地方,在社交平台碎片化的分享和记录,可以保持自我认知清醒。我也有很多朋友基本不玩北京看白癜风哪里好卡介苗疫苗是否适合白癜风患者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iniujiaoa.com/snjyfyl/2421.html
- 上一篇文章: 太全面了,为孩子收藏年西安市城六
- 下一篇文章: ldquo筑梦城东童心启航r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