诰哥心声19什么是叫理解就好
文章没有任何套路,请放心阅读!以下仅为诰哥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不管是平时的学习还是在考研的时候,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一些话:理解就好、重在理解、你得理解等等。 这有时候让小伙伴很诧异,什么叫理解?很多人都知道应该理解,但是到底什么叫做理解呢?今天诰哥就基于自己的一些经历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理解汉语意思 首先必须说明,汉语对于理解也没有绝对标准的定义,毕竟语言这种东西哪有绝对。 一般而言,理解就是因每个人的大脑对事物分析所决定的一种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备注:源于百度百科)。 通过这句话,诰哥觉得,我们可以获得两点意思: 第一,理解具有特殊性,即由于每个人的大脑不同,思维不同,见识不同,所以对于同一个事务的理解可能存在不同,这是理解的结果来看的。所以对于同一个问题,如果存在多重不同的认识,也是可以的,大家切勿因此纠结,因为不同的推理分析可能有不同的假设或条件。 第二,理解具有普遍性,即理解的实现都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过程,需要我们顺着一定的脉络去剖析,这是从理解的过程来看的。 当我们学习了理解的汉语意思之后,我们再来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什么是理解。 理解和记忆并不矛盾 在日常的备考过程中,确实有一些小伙伴喜欢死记硬背——恨不得将整个教材一字不漏地背下来,甚至将XX教材抄几遍。 但是随着考试难度和灵活度的提升,越来越多的考生发现单纯的死记硬背貌似不能解决问题,于是寄希望于理解。这个时候,大家又会极端地排斥记忆,认为记忆就是死记硬背。 到最后总感觉自己做了很多无用功,然后甚至被觉得是在钻牛角尖。考试的时候,觉得自己总是想得太多,貌似有分析能力,但是由于一些最基础的东西不知道,然后也没法推理。 下面诰哥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在学习影响货币供给的因素时:如果你只是将各种因素对货币供给的影响背下来,那就是死记硬背;但是如果你将货币供给公式“m??B”记住然后从货币乘数、基础货币的定义和构成记下来,然后通过整个公式进行数理分析或本质分析去探究各个因素对货币供给的影响,那就达到了记忆和理解的结合。 记忆和理解是对立统一的 单纯地举个例子可能还不足以让小伙伴明白怎么处理记忆和理解的关系,其实理解和记忆是是对立统一的:从对立的方面看,理解更偏重对分析过程的梳理,而记忆偏重通过简单重复加以巩固;从统一的方面来看,记忆一定程度上是理解的基础,没有基础的记忆,理解便是空中楼阁,理解反过来有助于加深记忆。 很不幸的是,很多小伙伴将二者的关系理解成对立,于是单纯地走了极端,最严重还是很多同学认为理解浪费时间,不如刷记忆。 那么到底哪些东西需要记忆,哪些东西需要理解呢?诰哥认为那些官方定义、实证研究结果、客观事实偏向于记忆,比如美国哪一年推出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央行资产负债表、米书资产供求的利率理论中供给曲线位移幅度大于需求曲线这些都是偏向于记忆,因为这些东西适合于记忆。 那些以基本定义、模型为中心的结论更需要理解,比如货币需求理论的流动性偏好理论讲货币流通速度具有顺周期性,这种不建议单纯地死记硬背。 到底怎么理解? 说了这么多,到底怎么去理解呢?诰哥觉得理解就三个词:联系推理、归纳总结、主动输出。 首先说联系推理,碰到一些结论时,大家一定要联系上下文,联系相关知识去理顺结论的逻辑,掌握结论的完整逻辑,这样才能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很多考生遇到问题时,立马求助他人,其实你往前看看或往后看看,然后再思考一下,没准自己就懂了。 然后说归纳总结,这里并不是让你找个本子开始狂抄笔记,归纳总结一定是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更重要的是理顺知识之间的关系,比如很多同学做笔记都是按照教材顺序抄抄写写,但是你能否打乱教材顺序,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诰哥当年就是主动思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最后是主动输出。我们经常发现这样的现象:有的人学识渊博,但是上台基本上只能照本宣科。所以经常有小伙伴跟诰哥吐槽:听了某某高分学长/学姐的课,感觉真是照着PPT念。诰哥这里并不是要贬低这些考上的小伙伴,诰哥刚考上的时候讲课也不是很溜,讲得多了(在用心的前提下),也就是输出多了,自然很溜。 诰哥说这些绝对不是来打广告,而是强调,备考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在联系推理和归纳总结之后,必须加以输出,这个输出可以是自己讲给自己听,也可以是给别人回答问题,当你输出多了,自然也就理顺了。 关于输出,诰哥深有体会:虽然当年专业课考了分,但是坦白说,考完研书上还有很多不懂的地方或一知半解的地方,但是经过过去四年(-)数万次的爱心答疑、专属答疑以及XX(和谐了,避免广告),诰哥发现回答问题的反应速度和逻辑条理性相对刚考上那会儿大幅度提升。 所以,诰哥不太建议纯粹地一个人闷着在那学,在学习的同时也应该注意输出,比如自己考核自己、回答一下群里的问题。当然,考生也应该避免整天在群里讨论问题,要不然也可能懒惰了自己的大脑,丧失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且整天讨论也可能效率低下。 最后提醒大家:理解是一个过程,需要沉得住气,需要有耐心,需要一步一步加深理解,切勿心浮气躁而觉得理解浪费时间不如直接死记硬背。 好了,这就是本期的诰哥心声,关于理解,你有什么心得呢?欢迎留言,相互分享 诰哥赞赏 人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iniujiaoa.com/snjyfyl/1818.html
- 上一篇文章: 跟名学员沟通后发现大多数人赚不到钱
- 下一篇文章: 钻牛角尖提示您距张家界旅游嘉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