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张辉指导:刘爱民

一般情况:患者,女,17岁,年5月19日初诊。

主诉:全身出鳞屑性红斑伴瘙痒4年。

现病史:

4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头部、前额出鳞屑性红斑,未经系统治疗,后逐渐发展至全身,经多处中西医诊治,疗效不佳。现症见:头皮大片鳞屑性红斑,躯干部点滴状及少许钱币状红斑,附着白色鳞屑,伴瘙痒,红斑色泽鲜红。多汗,怕热,纳眠可,二便调。月经正常。咽稍红,舌质淡,尖稍红,苔白厚腻。脉左弱,右可。治疗前照片:诊断:西医诊断:银屑病

中医诊断:白疕

证型:风热蕴毒入血夹湿

治法:疏风解毒,清热凉血化湿

初诊方药:

.6.1二诊:

药后皮损明显减轻。舌淡胖,尖红,苔薄腻,脉可。虑及阳气欠充,少加附子扶阳驱邪。.7.6三诊:

皮损基本消退,头皮尚剩淡红斑。舌胖偏淡,尖红,苔白腻,脉可。

上方加生桑皮15g。21剂,水煎ml,分早晚两次服。

药后皮损全部消退,以原方加减半个月,巩固疗效。

治疗后照片:

按语:

血热证是银屑病的三大主要证候之一,刘爱民教授在长期的临证中发现,部分患者单纯凉血效果不佳,并认为血热只是结果,其形成的原因有多种。本着《内经》“治病必求于本”的思想,探究引起血热的根本原因,他将血热的成因归为风热蕴毒入血,肝经郁热入血,积热入血,湿热入血等。本例患者即属于刘爱民教授率先提出的风热蕴毒入血型。

刘老师认为风热蕴毒入血证的病机系风热侵犯咽喉等处而蕴热成毒,毒热入血而形成血热。该证的辨证要点是:青少年多发、发病前常有乳蛾或咽红咽痛,皮损为散在分布的鳞屑性红丘疹或点滴状红斑脱屑、瘙痒、舌红等。

此患者年仅17岁,正值青春年华,气血旺盛,全身皮损大多呈点滴状,伴瘙痒;咽稍红,舌尖红,符合风热蕴毒入血型银屑病。多汗、怕热,为热邪逼迫津液外泄所致。舌苔白腻,乃湿邪内蕴之象,舌淡、脉弱,提示阳气不充。治宜疏风解毒,清热凉血化湿。首诊用荆芥、连翘、白花蛇舌草疏风清热解毒,水牛角、栀子、生槐花、紫草、当归凉血清热,苍术、茯苓、陈皮除湿行气。药后患者皮损明显减轻,热势著减,舌体仍淡胖,少加黑顺片温阳扶正,以助邪热尽散。三诊皮损基本消退,唯头皮尚剩淡红斑,故加生桑皮以泻肺清热除湿。《雷公炮制药性解》称桑白皮“辛则走西方而泻肺金”,《本草经集注》谓其“去肺中水气,止热渴,利水道”。半月后皮损全部消退而愈。

刘老师认为银屑病皮损严重时,主要矛盾为皮损,以皮损辨证为主,整体也要兼顾。皮损减轻后,则矛盾转化,随证治之。结合此例患者分析:初诊时患者皮损严重,可见风热蕴毒入血的局部热势较盛,所以应当以此为主要矛盾,“热者寒之”,故遣方以祛风解毒,清热凉血化湿为主。值得一提的是,此间化湿,是对舌苔白厚腻的辨证论治,还内含了“不与热相抟,势必孤也”的祛湿清热之法。刘老师强调,本例附子的运用,是点睛之笔,少量可以扶阳驱热,量大则适得其反。他有较多病例即是皮损长期停滞不退时,舌淡胖,适时加少许附子而收全功。

张辉

河南中医药大学二临床医学院

级皮肤科硕士研究生联系方式:hui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iniujiaoa.com/snjrybw/10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