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刮痧概念的演变和发展

第一节刮痧的“鼻祖”是谁:

刮痧疗法源自石器时代,把石器作为生产、生活工具是人类文明历史的一次巨大进步。把石器作为一种治疗工具,也许一开始出于偶然,但古人在多次偶然之后发现了一些规律性效果。有如上古医神是鸟人的传说,人类从观察啄木鸟给树治病的现象,推之及人。把“啄木鸟”之形象做为医神的图腾形象。见左图:

这也是后来所谓“歧后”及鸟人的传说,而古人把上古神医“扁鹊”也描述为一个半人半鸟的形象。而春秋战国时代名医秦越人固医术高明,被人喻为当时的神医“扁鹊”,而秦越人不仅仅被现代中医界公认为中医外治法之祖。更可以说是“刮痧疗法之鼻祖”。

扁鹊(秦越人)对刮痧疗法具有开宗立派的贡献。文见两侧《史记》记载的故事为佐证:一是“扁鹊见蔡桓公”,提出了“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不但明确指出疾病由浅入深的变化层次,更明确指出“针石”,针灸和刮痧的治疗范围。汤法:可指今天的泡浴法,熨法相当于今天的热敷法,针是今天的针灸法,石法就是今天的砭石刮痧法。

附原文: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其二:另一个关于扁鹊神技的故事是救治虢国太子,使太子起死回生的传奇,这里出现了一个成语“砺针砥石”,扁鹊的徒弟子阳在给太子治疗之前的准备工作,明确为“砺针砥石”,什么是“砺针砥石”,实际上是指,把针灸的针磨砺得更加尖锐,去锈消毒,而砥石就是把要刮的石刮板磨得更加圆润。“砥砺”一词出于此处,说明当时扁鹊治疗虢国太子所用的方法也是针灸和刮痧。这是中国正史上记录最早的刮痧疗法案例,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扁鹊时代,草药汤剂相对还不发达和完善,扁鹊先生更多的办法在于外治法,在于热敷、针刺、刮痧、放血等这些办法。附原文:其后扁鹊过虢。虢太子死,扁鹊至虢宫门下,问中庶子喜方者曰:“太子何病,国中治穰过於众事?”中庶子曰:“太子病血气不时,交错而不得泄,暴发於外,则为中害。精神不能止邪气,邪气畜积而不得泄,是以阳缓而阴急,故暴蹶而死。”扁鹊曰:“其死何如时?”曰:“鸡鸣至今。”曰:“收乎?”曰:“未也,其死未能半日也。”“言臣齐勃海秦越人也,家在於郑,未尝得望精光侍谒於前也。闻太子不幸而死,臣能生之。”中庶子曰:“先生得无诞之乎?何以言太子可生也!臣闻上古之时,医有俞跗,治病不以汤液醴洒,鑱石挢引,案扤毒熨,一拨见病之应,因五藏之输,乃割皮解肌,诀脉结筋,搦髓脑,揲荒爪幕,湔浣肠胃,漱涤五藏,练精易形。先生之方能若是,则太子可生也;不能若是而欲生之,曾不可以告咳婴之儿。”终日,扁鹊仰天叹曰:“夫子之为方也,若以管窥天,以郄视文。越人之为方也,不待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闻病之阳,论得其阴;闻病之阴,论得其阳。病应见於大表,不出千里,决者至众,不可曲止也。子以吾言为不诚,试入诊太子,当闻其耳鸣而鼻张,循其两股以至於阴,当尚温也。”中庶子闻扁鹊言,目眩然而不瞚,舌挢然而不下,乃以扁鹊言入报虢君。虢君闻之大惊,出见扁鹊於中阙,曰:“窃闻高义之日久矣,然未尝得拜谒於前也。先生过小国,幸而举之,偏国寡臣幸甚。有先生则活,无先生则弃捐填沟壑,长终而不得反。”言末卒,因嘘唏服臆,魂精泄横,流涕长潸,忽忽承目夹,悲不能自止,容貌变更。扁鹊曰:“若太子病,所谓‘尸蹶’者也。夫以阳入阴中,动胃繵缘,中经维络,别下於三焦、膀胱,是以阳脉下遂,阴脉上争,会气闭而不通,阴上而阳内行,下内鼓而不起,上外绝而不为使,上有绝阳之络,下有破阴之纽,破阴绝阳,色废脉乱,故形静如死状。太子未死也。夫以阳入阴支兰藏者生,以阴入阳支兰藏者死。凡此数事,皆五藏蹙中之时暴作也。良工取之,拙者疑殆。”扁鹊乃使弟子子阳厉针砥石,以取外三阳五会。有间,太子苏。乃使子豹为五分之熨,以八减之齐和煮之,以更熨两胁下。太子起坐。更适阴阳,但服汤二旬而复故。故天下尽以扁鹊为能生死人。扁鹊曰:“越人非能生死人也,此自当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扁鹊针扁鹊板

综上所述,可以把刮痧行业的鼻祖认定为“扁鹊”,非上古神鸟之扁鹊,而是秦越人“扁鹊”,为纪念行业鼻祖扁鹊,本校特制“扁鹊形刮痧板”以资纪念!

第二节刮痧的发展演变及相关著作刮痧的历史渊源流长,据著名医史专家李经纬教授及刮痧大师杨金生教授研究刮痧源于石器时代,兴盛于先秦时代(即扁鹊时期),归纳总结于明清时代(尤其是清代郭志邃),大面积推广得益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台湾吕季儒教授,而成为规范化的国家保健刮痧师职业、中医刮痧师职业则归功于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杨金生教授。杨金生教授主编了《保健刮痧师》和《中医刮痧师》两本书,更是全力推动了两个职业的规范、考核等相关工作的进程,为这一古老技艺重新走入千万家庭立下不朽功劳。扁鹊的刮痧可以称为上古刮痧篇;郭志邃的《痧胀玉衡》可以称为近代刮痧;吕季儒的刮痧可以称为现代刮痧,经络刮痧;杨金生教授的刮痧可以称为当代刮痧,职业化、规范化刮痧。

《痧胀玉衡》清·郭志邃撰于年。作者鉴于痧胀病症发病多、传变快,治不对症,命在须臾,遂搜求前人有关痧胀的医学文献和学术经验,总其大纲,撮其要领,编成此书,系统全面地论述痧胀。

清:陈修园《痧症全书》陈修园(~),中国清代医学家。名念祖,字修园,又字良有,号慎修。长乐(今福建长乐)人。生于乾隆十八年(),卒于道光三年()。陈修园自幼一边攻读儒经,一边学医,曾拜泉州名医蔡茗庄为师学医。乾隆五十七年()中举,曾任直隶省威县知县等职,在任上曾自选有效方剂救治水灾后罹患疫病的百姓。嘉庆二十四年()以病告归,在长乐嵩山井山草堂讲学,培养医学生,一时学医弟子极多。

书籍,针灸巨著绘图痧惊合璧,是中国28种针灸文物之一.乃清朝所著,著者不祥.全书共8册.

1.上古刮痧篇:上古刮痧篇的刮痧代表人物为行业鼻祖扁鹊,其理论可见前文,但具体工具已无从考证,案例也较少。2.近代刮痧近代刮痧以清代郭志邃为代表人物,又名郭右陶,清代著名医家,《痧胀玉衡》成书于清康熙十三年(年),全书共4卷,计7万余字。卷上列《痧证发蒙论》、《玉衡要语》及《玉衡脉法》等篇,分为53节,主要论述痧证的病因、病机、症候、诊断、治则等基础理论。卷中与卷后分列98节,主要结合实际案例阐发各种痧证的因、症、脉、治等,共载痧证45种,并录医案则,其他治病如不兼痧者则不在论述范围;一般心腹痧痛,简单刮放即愈者,论述亦从简。卷下列《备用要方》、《药性便监》等五篇,载述治疗痧证的相关方药,共录药78味,载方65首,书未有作者后记,以问答形式简论了一些有关痧证的学术观点。郭氏治疗痧证,归纳为“刮、放、药”三法。“其治之大略,有三法焉;如痧在肌肤者,刮之而愈,痧在血肉者,放之而愈,此二者皆其痧之浅焉者也,虽重亦轻。若夫痧之深而重者,胀塞肠胃,壅阻经络,直攻于少阳心君……即欲刮之放之,而痧胀之极,已难刮放矣……痧证至此,几乎非药不能救醒,非药莫能回生,则刮放之外又必用药以济之。”当时的刮痧手法简陋,《痧胀玉衡》载:“背脊、颈骨上下及胸前胁肋、两背肩臂痧,用铜钱蘸香油刮之,或用刮舌刡子脚蘸香油刮之:头额、腿上痧,用棉纱线或麻线蘸香油刮之;大小腹软肉内痧,用食盐以手擦之。”3.近现代刮痧篇: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台湾吕季儒教授第一次把刮痧市场化规范化,规范为专业刮痧指导教材《四百种病临床医典》、专业刮痧油和专业四方形水牛角刮痧板,并在大陆大量讲学,带动和普及了刮痧这一古老疗法,使这一疗法重回人们视野,是现代刮痧的奠基者。4.当代刮痧篇:杨金生教授将刮痧疗法进一步规范化和职业化,他主编了《保健刮痧师》和《中医刮痧师》两本行业专业教材并对整个行业考核,定级等工作做出了标准化流程和规范,并分别推动了年8月13日“保健刮痧师”成为国家正规职业,年10月25日“中医刮痧师”成为国家正规职业。刮痧行业千年流传,由浅入深,由粗及精,现在全国已考的保健刮痧师数万人,中医刮痧师近万人,而这一行业才刚刚开始,正是方兴未艾的时候,未来必将成为中国绿色健康产业的生力军,为中医的复兴做出贡献,为人类的医疗保健做出贡献。

第三节现代职业刮痧之父——杨金生教授

杨金生博士: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副所长,中国中医科学院学位委员会(针灸学科)副主任委员。兼任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针灸学会砭石与刮痧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肝病防治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保健协会中医药保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金龙康而福刮痧拔罐健康研究中心主任以及《光明中医》编委会副主任委员和《健康中国》编委会委员等职,曾在联邦德国、马来西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国进行学术交流和临床医疗工作。

杨教授对刮痧行业的巨大贡献:一是主编专业教材;二是推动相关行政部门认证,使之成为行业;三是大力科普讲座,推动老百姓对这一技术的信任和认知。

第四节:现代刮痧行业的演化特征

一、行业三态目前刮痧行业分为三种状态在发展。一是以自我保健为主的“业余刮痧”、“保健刮痧态”,主要成员为一些上了年纪的离退休人员、自我保健爱好者。不完全统计达上千万人众。二是以美容院、足疗休闲会所、养生保健场所为主体的一批技师、技工,这批人达数百万,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手法也略有区别,是中医保健为其在民间基础上的主要传播载体,也是亟待规范和提升学习的群体这一人群近百万人巨。三是已取得中医刮痧师证,医院相关科室上岗,从事中医刮痧师这一职业的人群。目前这一人群数量太少,还没有形成一个大的团队。目前全国中医刮痧师考证有数千人近万之众,但真正上岗从业的人数甚少。所以现在真正的“医疗刮痧”还有名无实,需要进一步扩大发展。

二、张秀勤教授在“美容刮痧”行业中的贡献

张秀勤教授系中国中医研究院华佗学校教授兼副校长。北京市东城区华佗职业技能培训张秀勤学校副校长、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刮痧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国际健康美容行业发展联合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劳动部“保健刮痧师”职业技能标准审定专家和标准教材编委。

三、未来刮痧的发展方向一是三态并存,二是专业优先,三是规范发展,四是精细提升,五是融合他态,六是痧养互补,七是走出国门,八是文化成形。一是三态并存,未来的刮痧亦将分为业余家庭保健刮痧、专业店面养生刮痧、医院治疗刮痧三种形态,互为补充,互相学习,共同发展。二是专业优先,专业店面养生刮痧和专业医疗刮痧的发展会明显快于自我保健刮痧,会得到长足的进步。三是规范发展,一是概念的规范化,许多关于刮痧养生,动作解释等文字的规范化:二是考证、鉴定的规范化。这几年国家对于人民健康生存的职业考核越来越严格规范,这有利于本行业的健康长久发展,只有使相关从业人员更加规范化的持证上岗,才能使这一行业更加安全长久发展下去,一次事故足以毁掉一个行业的声誉。四是精细提升,刮痧工具、流程、手法、理论、环境等多方面都还亟待完善,需要更加精确、精致、精巧、精心、精细和精美,这有利于整个行业向更高水平发展和提升。中医养生行业整体还流于“粗俗”,许多诊疗场所过于简陋,甚至可以说是“脏乱差”,“精细化”的提升有利于刮痧行业整体走向更高档次。五是融合他态:刮痧如何同足疗、美容、医疗行业、养生行业、旅游等行业,甚至营养、排毒、销团队等其他业态有机的结合,互利互补的结合,刮痧疗法也要同其他疗法如艾灸、熏蒸、拔罐、泡浴等疗法相结合,融合他法之长,补我法之短,更好发展。六是痧养互补:刮痧有补有泻,双向调节,不仅不会损耗气血,而且能够促进气血运行和化生。要结合中医食疗,西方营养疗法两大理论体系,对机体进行气血补充再造,“刮排调养”一体化,有排有泻,有补有通,补泻结合,才能平衡。七是走出国门:刮痧这一中医疗法,随着国人的认识加强,亦随着中医文化为更多国外人的认识和接受,必将以“文化大使”的身份,传至国外,为世界人民造福。八是文化成形:“痧道养生文化”这些年不再是一个口号,逐步的形成丰富的文化内涵,有了强大的群众基础,如同茶道文化一般,慢慢的将走进大学校园,同时也将走进寻常百姓家,文化的形成需要时间的沉淀和升华。

康而福食疗知识:传播中医健康知识,传递健康生活正能量,爱生活、爱健康、请搜公共账号“康而福食疗知识”添加







































北京中药治疗白癜风效果最好的医院
北京治疗白癜风口碑最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iniujiaoa.com/snjpzff/3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