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何谓亮格柜?

亮格柜为“格”与“柜”的结合体,作收纳陈设之用,概属庋具一类,是明式家具中一种较典型的式样,既实用又风雅,颇受当时文人士大夫阶层青睐。清代亮格柜在雕饰上更为繁缛,整体看来极其富贵豪华。民国时期,亮格柜已不如以往流行,但有信奉佛教者,常在亮格内装设佛龛。

格是指没有门的隔层,柜则是有门的隔层。故凡带有格的立柜,统称“亮格柜”。旧时厅堂或书房通常备有这种家具,一般靠墙摆放,一来可借粉墙衬托格中陈置的古玩,二来可给器物以安稳陈置的感觉。架格在上,柜子在下。架格与人肩齐或稍高,中置器物,便于观赏。柜内贮存物品,重心在下,有利稳定。下部对开两门,门上装铜饰件。柜子上面一层平装抽屉两具。后背镶板,两山及正面透空。有的在两山及正面各装一道极矮的围栏,或在左右及上沿装一壸门式牙板。亮格柜还有一种比较经典的式样,即,上为亮格一层、中下为柜。柜身无足,柜下另有一具矮几支承。凡此种形式,相传最早流行于明朝万历年间,故称之为“万历柜”。

亮格柜或万历柜的出现,一柜两用,也有其历史文化传承上的内涵。说明那时的人们,在家具上除了日常收纳物品之外,还多了个陈设赏玩的需求,属于艺术和精神层面的追求。这也与晚明时期,江南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人们物质生活相对丰富、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收藏热兴起,等等,暗相契合、相互呼应。

明黄花梨品字格栏杆架格98x46x.5cm王世襄先生旧藏现藏于上海博物馆。这种“架格”,就是亮格柜的前身。我要仿它上边两个格的样式,对下面的一格,进行改造。

细部构造

这个就是“亮格柜”了,“格”与“柜”的结合体。(现代仿品)

明黄花梨万历柜,北京文物商店藏。

二、设计

这个问题很早之前就想好了,总体上的设想是:将品字格栏杆架格、收纳廿四史的书柜、佛龛等三件器具的功能集于一身。要达到的效果是,既按实际需求有一定创新,但又不能过于不伦不类。

《二十四史》(中华书局本)。全套书共册,蔚为大观。摆在一起,真是让人感慨,上下五千年的中华历史,仿佛全部呈现在面前!前四史基本上读过了,我下一步的规划是:退休之前,读完这套正史。

张元济先生的百纳本书柜是这个样子滴,“纳本”所占体积,较中华书局本要大得多,所以柜子也比较大。

百纳本廿四史书柜

早年在京拜谒郭沫若先生故居时,看到卧室陈设着一套收纳《二十四史》的书柜,里面装的就是“纳本”,古朴典雅。不由感慨,不愧史学大家,置正史于床头,早晚时时翻阅,求学精神、治学态度,由此可见一斑。(郭之人品,不在此节讨论范畴之内,呵呵)

郭沫若故居,卧室中的书柜。照片从网上下载的,画面质量实在是太差,就看个大概意思吧~

无意之中,竟然还找到了这个!

三、施工

框架成型。看上去是不是很秀气?跟第一张图中仿制样式的感觉差不多吧?我认为,这就是木匠这个工种的精髓——比例尺寸!正确运用榫卯,可以保证家具的坚固性;正确的比例尺寸,则是家具造型美观与否的决定性因素。这件亮格柜的枨子部分,一共用了5个规格的料。合理确定用料的比例尺寸,主要依靠审美。这要是让崔木匠来做,就彻底废啦!

榫卯结构,严丝合缝。不但枨的位置严,线条碰角也很严,周木匠手艺了得!现在行上的木匠,普遍采用的办法来“俨口”。就是发现哪个榫卯的碰角不严,先滴少量胶,然后打磨平整,用以掩盖瑕疵。所以我经常说,如今的木匠,离开都活不了啊!

侧立面牙板“皮条线”,手工雕。

抽屉面板雕刻,学名“螭龙纹”,俗称“草龙”。我强烈要求周木匠,这个必须手工来雕。我理解,所有跟雕刻有关的物件,只要一上机器,虽然标准无误,但千篇一律、神采尽失!拿这张实拍照片,跟开篇时的第二张图,对比一下吧~~

磨啊磨,把木头磨出光儿来。再次强调:对精神病儿没有免疫力的,千万可别干这个活儿!!!

栏杆。全部为榫卯攒斗结构,非常费工。

攒斗小料

栏杆刷色完成

这个“双环”造型,学名叫作“卡子花”。当然,也是手工雕。

栽榫。从对比图中可以看出,这个位置做的不纯粹,应该不露销头才对。

栏杆的安装。这个位置,周木匠做的有毛病。如图所示,正确的做法是,栏杆的中间两根横枨出榫,透过栏杆两侧立枨,与柜子立枨上的卯眼拍合。有一天我去他厂子,发现他并没有打算这样做,而是想用钉子钉,立马强力喝阻!但是,肿么办尼,请看下图——

在栏杆边框的侧面开个槽,在柜体立柱的侧面加挂销

沿开槽方向,将棂格插入挂销之中,用力下按,咔,入位!

书柜分区。25部书,薄厚不一,想把格子分得既大小合适、又不杂乱无章,绝非易事。单单这一件事,反复改、反复推、反复算,花了我一整天的时间。当年跟崔一起推这个尺寸的时候,它告诉我,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呵呵。

门板雕刻字样。由于笔划比较细、还是繁体字,手工雕过于繁复,工钱也忒贵,所以选择了“数控雕刻机”。李大师帮忙做的一比一放样,当时想找到更加“古拙”一点的汉隶,但是没有找到。目前这个,也算堪用。去跟雕刻厂的工人谈活儿时,闹笑话了——由于把字当图“抠”下来,比较费工,工人说:不就是隶书吗,我给你重新打出来一套不就得了?我笑了笑对他说,隶书也分好多种,这种隶,你电脑里不一定有;再说,每一组字的大小、间距,我都是反复微调过的,你确定你的智商一定比我的高吗?哈哈,小伙儿被迫就范。

门板刻字完成。如果手工写字、手工来雕,那才是最佳的效果!

榆木毕竟不是硬木,粗雕还可以应付,细致点儿的,就有些扛不住了。同时,那台数控雕刻机的精度,也不太够。但这都不算事儿,哥还有办法~~~

记得我曾在《打磨工具展示》那篇帖子里,提到过这个“台磨”。当时还有人说,老榆你装修个房子,买这玩意儿噶哈?这回了然啦吧,哈哈~~

各类磨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这个破活,真是费神!一整天干下来,腰也酸了,脖子也硬了,眼睛也直了~~按理说,还能更加精细一点儿,但差不多就得了,真是伤不起呀!!

下面,该给这些字上颜色了。心目中的效果,是“南国书城”那四个字。

天然矿物染料——酞菁绿

依照古法,矿物染料要用“广油”调和。这样调出来的颜料,永不褪色。这个广油,在大漆那篇介绍过,也就是精制过的熟桐油,比普通的要稀一些。为了调得更匀一些,我又加了少量核桃油进去。

研磨利器——牛角杵(正宗水牛角)

这玩意儿就跟菜谱一样,所有调料的用量都是俩字儿——适量,哈哈。到底放多少,心里压根儿没谱儿,完全靠感觉~~

这个动作叫作——“研”

这是我能找到的最细的笔了

找块木头试一试,基本差不多。稍微有点儿深,但没有事儿,哥的办法很多滴~~

小心翼翼地描上第一个字

耐着性子,把它们一个一个地全部描完

刷色并褪色之后的门板,是这个效果。我经常说古人高明,现在越想越高明——用桐油调和颜色,描上之后便不再渗水,所以在大面积刷染色剂时,就不需要再用细笔来描了,上大刷子就行。

烫过蜡之后,颜色又有了新的变化

全部完成,等待安装

框架处理完毕(房间面积所限,拍摄距离过近,大光圈导致画面变形,你懂的,哈哈)

这种铜件,十分难找。费尽千辛万苦,终于让我给淘到了!

装上之后是这个效果

将门板全部翻开之后,如果不想些办法,上面的门板,会磕到下面门的铜件,时间一长,必然留下疵点!另外右边那两个尺寸稍大的门板,则会直接耷拉到地上,也很难看,必须解决这个问题!

买回几米细链子,也是纯铜的,25元一米。并用这种带环的铜钉,拧上。

铜链的作用。咦,柜子里那些小木头块儿,是神马玩意?

这些是“香樟木”的小料。香樟木,大体上分为江西樟、福建樟、进口樟,等等。品质最高档、香气最持久的,要属江西樟,图上这些就是。每个格子里放上这样的一小块儿,虫吃鼠咬无忧矣~~~

把书摆进去,是这个效果。

亮格柜,历尽艰辛,终于成功!说句心里话——这件家具做的,我非常满意,非常满意~~~

作者:榆士闲

木工刀具论坛“zjwoodtools”[







































鐧界櫆椋庡繉椋?
鐧界櫕椋庡尰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iniujiaoa.com/snjpzff/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