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诊白癜风诱发的原因 http://m.39.net/pf/a_4992915.html
中风是常见的一类疾病,西医称为脑梗。起病急,发病快,多见于中老年人。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蜗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另外,中医将由于风中面部经络而致口眼蜗斜的面瘫亦归为中风之属。中风的病机分析中风,它是一个中医的病名,脑梗,则是一个西医的病名。为什么中医和西医对这个病,连病的命名都不同?其实它反映了中西医对中风病机的看法不同。西医将中风归为脑血管病,称为脑梗,正不正确呢?从很多中风病人的最后表现来看,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因为,中风病人多表现为脑血栓引起的脑梗,而致脑溢血。所以称为脑梗似乎没有什么错。那么,中医称为“中风”又是怎么回事呢?到底对不对呢?“中风”两字,从字面上理解,应是指被风邪所伤,似乎跟脑梗没什么关系?那为什么要将中医所说的“中风”与今天西医所说的脑梗混为一谈呢?实是因为,中医所说的“中风”所表现出来的症状,与今天西医所说的脑梗症状相同或类似。所以归为一类病。是不是中国人已经习惯了把这类病称为“中风”,所以延用下来?如果是这样说,似乎中医之“中风”一说,没有什么科学道理。可能是古代人们缺乏诊断仪器,看不到脑梗的CT照片,故而将病因归入“中了风邪”这个说法。倘若如此,中医应当接受西医的科学,将“中风”一说直接改为脑梗即可。但是,中风所表现出来的症状,比如口舌蜗斜、言语謇涩或不语等,并不一定有脑梗的情况。我过去有一位邻居,医院的医生(西医),只因某一日开窗被冷风吹着,即现口眼蜗斜的面瘫症状,并且伴随终身。所以,中医称其为“中风”,亦并非没有道理。但是这个病是否只是“中了风邪”这一个原因,中医界本身亦有争议。查《国医大师治疗中风经典医案》一书,关于中风病机病理的分析,有这样一段描述(第页):中风,审其为风者,始自《内经》。后有河间主火,东垣主气,丹溪主痰,景岳主虚,至清又有王清任主瘀。溯本穷源,概中风之因可归于虚、火、风、痰、气、血六种。古人根据有无外邪侵袭,将中风分为真中和类中。有外邪侵袭则称其为真中或真中风,无外邪侵袭而风阳内动,气血亢逆,挟火挟痰,窜及经络,蔽阻清空,则称其为类中或类中风。这段话的意思是:中风一说,来源于《黄帝内经》。但是后世的医家又有认为,这类病不一定是中了风邪而引起。比如: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河间(即刘完素,河北河间人),即认为是火邪引起,而非“中风”;金元四大家的另一位医家李东垣则认为是气虚所引起,也非“中风”;朱丹溪又认为是痰湿所引起;张景岳又认为是虚所引起;到了清朝,王清任又认为是瘀血所引起(瘀血一说,与西医血栓的理论接近)。从以上这段文字来看,“中风”一词好像不是很科学,不要说西医并不一定认可,就算是中医本身,各医家亦有不同看法。并不完全认同该病只是因为“中风”引起。其实,看了上面这段文字,我感觉中医对于病机病理的分析,也是不系统的。人们总是说,中医最难得的是有整体观。有整体观是没错,但是对于具体的病进行分析时,这样各说一词又如何体现整体观呢?倘若古人各有一说,尚可理解,遗憾的是今天的国医大师也未能对中风的病机病理作综合系统的分析,给出系统的答案,来个所谓“概中风之因可归于虚、火、风、痰、气、血六种”这样糊里糊涂的解释,而扯不清“虚、火、风、痰、气、血”是怎么导致中风的,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又是什么?读了整部《国医大师治疗中风经典医案》一书,我感觉非常遗憾:我看到各医家治疗中风的各种方案,并不统一,不是用药不统一,而是思路不统一。其实反映了大家对该病的发病机理认识上的不统一。我学习中医多年,一直存有这种遗憾!中医理论必须重新疏理啊!很不系统。我看到的是,中医界或只会固步自封,拘泥于古籍,缺乏创新精神,却又不能真正把握古人的精髓。或完全西化,用西医思维来改造中医。这样下去,中医的前途在哪?那么,这个病的病机是什么?是中风,还是中火,中痰、中湿、中瘀?还是只是虚症而已?笔者试作分析:中风,可以因外中风邪而引起,也可以不因外种风邪而引起。但不必说什么“真中风”、“类中风”。不管有没有外邪,其本因皆是“虚”。即便是外中风邪,也是其人素体较虚,如果不虚,其卫气必强,哪里会怕什么风邪。就像中国,如今国防力量强大(如同人之卫气强大),怎么会发生9.18事变那样的事情?日本人怎么敢侵略中国?所以,外中风邪,虚是本因。虚者,其气机必不畅。只要气机不畅,就会生湿痰,或因湿痰而致虚(此两者互为因果)。又进一步因气滞而生瘀血,从而最后造成血栓。这个过程当中,因有痰、瘀也一定会造成“火”之产生。也就是说并不是所谓“概中风之因可归于虚、火、风、痰、气、血六种”,而是这六种情况,它只是这类病,发病过程中的种种变化,是发展到不同阶段的种种表现。脑梗是最后的表现。胡希恕先生所作《伤寒论讲义》中提到:“食、水、瘀血三者,为人体的自身中毒,为发病的根本原因,亦是中医学的伟大发明。”这个论断表明,所有病都可以从痰湿、瘀血找到病因。即便是新冠肺炎,虽然是病毒感染,若从中医的病机分析,痰湿、瘀血也是其致病的内因,在这个基础上,又产生了热。所以,中医处理新冠肺炎,主要方法就是除痰清热宣肺。中风的病人,往往表现为痰多,阻碍气机,形成瘀血,导致血栓的形成。有些不一定到血栓的程度,就能形成麻木、口舌蜗斜等症状。所以称为脑梗是不全面的。我有一位朋友,母亲中风,致半身不遂,行动不便。于是自学中医救母。根据医书《寿世保元》(明龚廷贤著)记载,对于中风病人,可用竹沥水一碗服之,即可排痰。痰清,自愈。于是在自家后山砍一棵楠竹,削掉竹节,在井水中泡一晚上,第二天,将楠竹架在火上烧烤,竹肉中随即滴出汁液,即为竹沥。接够一碗,即给母亲喝。喝后,果然陆续吐出痰近一脸盆。随后,其母偏瘫渐愈。可见,中风之病,痰多为其基础病因。治中风,亦必以清痰化瘀为要。治疗方法中风病的治疗,要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来救治。中风的“标”是什么?中风病紧急状态中,往往出现一些必须立即处理的症状:如脑梗而致昏迷,痰瘀化火而致大便不通。这是最重要的标,不处理就有生命危险。一旦产生脑梗,气血就会造成严重的瘀堵现象,如不处理,就会形成脑溢血,再不处理就有生命危险或致严重后遗症。所以,出现脑梗,第一时间应当给气血泄压。可用针刺十指放血以泄压,并急吞安宫牛黄丸降火。安宫牛黄丸配方:牛黄、水牛角浓缩粉、麝香、珍珠、朱砂、雄黄、黄连、黄芩、栀子、郁金、冰片。具有清热解毒、镇惊开窍等功效。可用于热病、邪入心包、高热惊厥、神昏谵语;中风昏迷及脑炎、脑膜炎、中毒性脑病、脑出血、败血症见上述证候者。热清则压泄,很大程度能够减少脑溢血的发生。还有一个“标”,就是中风患者,一般都会伴随出现大便不通的症状。此因经络气血不通而致阳明腑热所引起。则应当用大承气汤一类通便。腑气一通,病之急症就基本解决。大承气汤配方:大黄(12克)厚朴(24克)枳实(12克)芒硝(6克)。分量可根据病情轻重自行调节。病人若是身体太虚,则应加入人参、黄芪、附子、肉桂一类予以补阳、补气,则大承气汤之寒下,不致太伤正气。接下来就是:“缓则治其本”。中风病人其病因多为“虚”,因虚而致痰湿、瘀血的产生。因而,所谓缓则治其本,就得要解决虚的问题,以及因“虚”而产生的痰湿、瘀血。兹举一案例分析一下:来自《颜正华临证论治》。脑梗死(气虚血滞,脉络瘀阻)林某,59岁,北京市退休干部。年6月11日初诊。患者于年12月3日因过劳而昏倒,经抢救后苏醒,并恢复正常。于年2月第二次复发(笔者注:由此可知,所谓恢复正常,并没有真正解决病根:痰瘀一类,所以造成复发),医院急救,出院后遗留有右侧半身不遂,右手发胀疼痛,运动功能障碍,右手不能持物,右脚软而无力,行走内翻,活动稍甚,则胸闷气短。西医诊断为:腔隙性脑梗死。中西医多方治疗,均不显效,今特经人介绍前来请国医大师颜正华教授诊治。除上症外,昨因饮食不慎而致腹泻,今晨黄水样便已四行,身软无力,小便尚可,纳呆,舌质紫红,苔黄厚腻,舌下静脉青紫,脉细滑结代。右侧半身不遂。辩为气虚血滞,脉络瘀阻。今复伤饮食,“急则治其标”,故首当用健脾除湿利水法,从速止泻,以防气津两脱。笔者按:此病例已是中风后遗症。只是当下因误食而致腹泻,应先解决腹泻问题,再考虑中风后遗症清痰化瘀的问题。处方:苍术15克,白术15克,猪苓15克,茯苓30克,泽泻15克,生薏苡仁10克,陈皮10克,大腹皮12克,炒枳壳12克,黄芩6克,车前子15克(包),焦三仙各12克。4剂,水煎服,每日1剂。6月19日二诊:湿热之邪已祛,故腹泻止,大便日一行。此际应以“缓则治其本”为念。笔者按:腹泻的问题解决了,可以对付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的问题。今见口干,为利湿燥湿伤及真阴之故(笔者按,医生的意思是,为了解决腹泻的问题,用了一些利湿燥湿的药,所以,患者出现口干的症状);舌红紫、半身不遂,为营卫不周,血行不畅之象。议治以王勋臣补阳还五汤加减,补气活血,通经活络。笔者按:教授认为其半身不遂是因为营卫不周,血行不畅的原因。简单地讲,就是气血不通畅。所以用补阳还五汤解决,适当加一些药考虑其口干的问题。处方:生黄芪15克,丹参30克,赤芍15克,川芎10克,地龙12克,红花10克,桃仁10克,茯苓30克,生薏苡仁30克,车前子15克(包),生白术15克,天花粉12克。7剂,水煎服,每日1剂。6月25日三诊:天花粉清热生津,故用药后口干始减。现右手发胀,右肩疼痛,活动受限,右手不能持握。病程日久,气血亏虚,脉络受阻,实非一时所能奏效,唯有缓图,遂守原法。处方:生黄芪15克,丹参30克,赤芍15克,川芎10克,红花10克,桃仁10克,地龙12克,秦艽10克,片姜黄10克,天花粉12克,茯苓30克,白术15克。14剂,水煎服,每日1剂。7月2日四诊:连投14剂,右手胀感始减,下肢力气有增。既已奏效,理应再进,强其药力。处方:生黄芪30克,丹参30克,赤芍15克,川芎10克,红花10克,桃仁10克,地龙12克,秦艽10克,片姜黄10克,鸡血藤30克,水蛭10克,当归6克。14剂,水煎服,每日1剂。笔者按:教授逐渐加大补气(黄芪由15克加至30克)药,并加重了活血化瘀药:增加了水蛭(即马蟥)、鸡血藤。以增强扶正祛邪的效果。7月16日五诊:气血得补,脉络渐通,手胀、肩痛大减,行走渐趋平稳有力,疗效卓然。前方倍用黄芪以补气,气足则血行矣。处方:生黄芪60克,丹参30克,赤芍10克,红花10克,桃仁10克,地龙12克,当归6克,川芎10克,鸡血藤30克,水蛭10克,茯苓30克,炒白术12克。笔者按:与前方大同小异,但进一步加大了黄芪用量,增强补气的作用。7剂,水煎服,每日1剂。另嘱其早晚用温水调水蛭粉各1.5克口服,取其破血通络之力。7月30日六诊:右手胀感已消,手指能持握轻物,肩痛亦渐止,上肢活动灵活,体力增强,精神亦佳,诸药合用,已趋全绩。处方:生黄芪60克,丹参30克,制首乌15克,当归5克,川芎10克,红花10克,地龙12克,鸡血藤30克,水蛭10克,茯苓30克,炒白术12克。7剂,水煎服,每日1剂。另嘱早晚温水送服水蛭粉各1克。笔者按:整个治疗过程,紧紧抓住补气养血,活血通络,并随证化载。审其用药妙处有二:其一,黄芪用量从小量逐渐递增。此为颜正华教授深悟王清任之原法,以求治本,元气来复,营卫自当流畅,偏枯可已。其二,妙用水蛭,水蛭善行而行迟,善行则破瘀通络,行迟则破瘀而不伤阴血,用于周流营血,消除血栓,实有佳效。故令患者早晚口服,以消栓通络。但若能加上艾灸,则取效应当会更加快速。如患者能够在治好后,仍能坚持艾灸,则几无复发机会。何继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iniujiaoa.com/snjyfyl/5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