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武汉新型冠状病毒及中医治疗方案的思考

目前西医治疗乏术,各路中医跃跃欲试,但终究纳入不了正统,充其量也是中西医结合,作为补充。中医是否能够有效治疗?虽至今未见官方有中医单独治愈的报道,不能从实际给出佐证,但各路中医仍毛遂自荐给出了不少的治疗方案。看似眼花缭乱,无所适从。但我们仍可以从中医理论及以往的实践经验对此进行梳理,找出更具有理论根据、更接近实际的治疗方案。

此次新型冠状病毒在中医被界定为温病是不争的共识。目前各种治疗方案大致分为两种:主流的观点乃尊温病学派,治疗方案也基本是在桑菊饮、银翘散、清瘟败毒饮、白虎汤等基础上加减。从患者的症状、舌像看也似乎支持此观点。另一种观点则尊《内经》,立足于五运六气基础之上,注重对时立气布的分析,确定本次疫情的性质,给出不同时段治疗的不同基础方。再根据不同地域、不同患者的特性灵活处方。其次,有扶阳学派提出首当以麻桂扶阳,似乎有背《内经》宗旨,这里不予讨论。

首先,我们来看主流观点(简称为方证派),以浙江省为代表给出的治疗方案:

浙江省流感肺炎中医药治疗推荐方案(试行版)

一、密切接触史者预防用方基本方药:银翘散1号方银花15g连翘15g黄芪15g防风10g炒白术15g牛蒡子15g鲜芦根30g甘草6g煎服法:武火水煎20分钟,每剂水煎毫升,每次口服毫升,1日2次。二、流感样症状轻症者主症:发病初期,发热或未发热,乏力咽痛,轻咳少痰,无汗。舌脉:舌质红,苔薄或薄腻,脉浮数。治法:疏风解表,清热解毒。基本方药:银翘散2号方金银花15g连翘15g黄芩15g荆芥10g大青叶12g羌活10g薄荷6g牛蒡子15g蝉衣6g僵蚕10g鲜芦根30g紫草15g甘草6g煎服法:武火水煎20分钟,每剂水煎毫升,每次口服毫升,1日2次。加减:苔厚腻加藿香10g、佩兰10g;咳嗽重加桔梗10g、炙枇杷叶10g;腹泻加黄连3g;恶心胃肠不适加神曲15g,苏叶15g水煎频服。常用中成药:疏风解表、清热解毒类,可用连花清瘟胶囊(颗粒)、清开灵颗粒(胶囊、软胶囊、片)等。儿童可选小儿豉翘清热颗粒等。三、流感肺炎轻症主症:高热,咽痛,咳嗽,痰粘咯痰不爽,口渴喜饮,咽部充血,目赤。舌脉:舌质红,苔黄或腻,脉滑数。治法:清热解毒,宣肺止咳。基本方药:白虎汤合清瘟败毒饮加减。石膏30g(先煎)水牛角30g滑石10g(包)紫草15g生甘草6g金银花15g连翘15g黄芩15g赤芍12g蝉衣9g僵蚕10g杏仁10g桃仁6g制大黄6g姜黄6g鲜芦根30g。煎服法:石膏先煎20分钟后,入诸药武火水煎20分钟,每剂水煎毫升,每次口服毫升,1日2次。加减:便秘加莱菔子15g;苔厚腻加石菖蒲10g、厚朴10g;四、流感肺炎重症主症:身热,呼吸气促,口唇紫绀,少痰或痰中带血,或伴心悸,心慌。舌脉:舌质红绛或暗紫,苔薄黄或腻,脉细数。治法:解毒泻肺,凉血化瘀。基本方药:犀角地黄汤加减。生地20g生石膏(先煎)40g水牛角30g赤芍15g丹皮12g制大黄6g丹参15g葶苈子10g三七粉6(g冲)生甘草6g煎服法:水煎服,每剂水煎毫升,每次口服毫升,1日2次。五、肺炎休克邪毒内陷,内闭外脱主症:神识昏蒙、淡漠,口唇爪甲紫暗,呼吸浅促,咯粉红色血痰,四肢厥冷,汗出,尿少。舌脉:舌红绛或暗淡,脉沉细数。治法:益气固脱基本方药:独参汤或参附汤独参汤:生晒参10g;参附汤:生晒参10g炮附子(先煎)10g

第二种观点以五运六气为代表的治疗方案。

田合禄教授的观点:

年终之气是新型冠状病毒开始流行爆发之时,年终之气(年阴阳合历的十一月、十二月,即己亥年的十一月、十二月),客气为少阳相火,即少阳相火加临太阳寒水之上,气候出现暖冬,易出现火热内郁,火克肺金之证。《内经》说“其病温厉”。治疗应以咸寒辛凉散热,润肺清燥为治疗原则。建议以竹叶石膏汤为基础方进行加减。

年初之气(年正月、二月,即庚子年的正月、二月),客气为太阳寒水,即太阳寒水加临厥阴风木之上,极易出现寒包风火之证。而且年冬不藏精,年春必病温。治疗应以升阳散火为主,建议以麻杏石甘汤为基础方进行加减。

年二之气(年三月、四月,庚子年的三月、四月),客气为厥阴风木,即厥阴风木加临少阴君火之上,风火相扇,热易入营血。故治疗上应散热养阴,清热养血为主。建议以竹叶石膏汤和黄连阿胶汤为基础方进行加减。

建议方是根据运气特点推荐的经方。时方的选择可以根据治疗原则和推荐方的组方精神合理选择。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基础方不同于固定方,用药除了考虑应因时制宜的原则外,还需本着中医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治则,根据地区不同、个体体质不同而调整用药,基础方是针对气、运的,加减是针对不同地域、体质的,切不可死搬硬套,不切实际。

本次疫病,当以气、运为主,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之间质。有阴雨伤在表,皮表和肺都属于大表部之病,以散为主,不要收敛,少用燥。

杨力教授的观点与主流观点相同:

“我的意见是:冬瘟湿疫而非火疫。该病潜伏期较长,发热不高,病程进展较慢,根据清代大家叶天士理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只要阻断湿毒不能上犯于肺,将湿毒化解祛除就有早期治愈的可能。......感谢武汉的学生及朋友们发来不少已经确诊的舌象及症状,帮助我远程会诊,这样我才能辩证立方。分析舌像基本上都是白腻苔,病情在没有犯肺时都不太严重.......无高热、舌红面赤等火疫。所以应着重化湿祛毒,而不能用石膏、黄连,以免凉遏毒伏

立方如下:

1、初期:低烧、乏力、咳嗽、胸闷头重、脘痞、便稀(无流清涕打喷嚏)、舌苔白腻

治则:芳香祛湿,解毒化疫

药物:藿香10厚朴10升麻10滑石10杏仁10寇仁10薏仁10佩兰10茯苓10法半夏10陈皮10板蓝根15重楼10生姜10生黄芪10生甘草10

(资房尾甘露消毒丹即普济消毒饮,藿香夏苓汤,三仁化湿汤化裁).................”

顾植山教授从三年化疫说角度论述的是今春气候特点及防治方案。笔者将在下一篇文章中讨论,在此不做过多赘述。

从理论上分析,主流观点(方证派)尊温病学派‘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认为是湿毒,当芳香花湿,疏风解表,清热解毒。在评价温病学派代表人物吴鞠通时,方药中说:“吴瑭在治学方面,其学术渊源可概括为二:其一:尊内经、宗仲景,法叶桂,兼取众医家之长;其二源于自己的临床实践.....《温病条辨》关于温病的辩证大纲,立法处方原则,无不悉本《内经》,这就使《温病条辨》一书的理论基础相当坚实......吴氏十分重视运气学说,认为气候的异常变化,与温病的发病和流行密切相关。在药物性味立法组方上悉据《素问.至真要大论》所提原则。吴瑭宗仲景《伤寒论》为医门之‘金科玉律’,在《温病条辨》方中,其中用仲景原方30余个,约占五分之一,如再加上加减方,所占的比例就更大了。”

由此看来,方证派的观点与以《内经》五运六气学派代表田合禄教授的理论基础应该是没有矛盾的。只是如同经方学派一样更重条文,方证对应罢了。有意思的是被认为是五运六气学术代表之一的杨力教授所持观点与方证派一致。

既然是同宗于《内经》,同样认为气候的变化是“新冠”疫情的元凶,那么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去冬今春武汉乃至湖北的气候变化特点。

“冰火两重天”:湖北天气回顾

年,湖北气温总体偏高,月际间冷暖变幅较大,降水大部偏少,时空分布不均,先后出现了冬季低温阴雨寡照、夏季高温、伏秋连旱、“秋老虎”等主要天气气候事件。总体看,年湖北气象灾害影响较年偏重,特别是伏秋连旱和冬季低温阴雨寡照影响大。

降水大部偏少

年以来,全省平均降水量.8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24.5%,空间上,除鄂西北局部偏多1成外,其他大部地区偏少1~4成,平均降水量排历史同期倒数第3位(年.2毫米;年.9毫米)。

宜昌、松滋、宣恩、鹤峰等4站排历史同期倒数第1位。

气温大部偏高

年以来,全省平均气温17.1℃,较常年同期偏高0.7℃,排年来第5位(6年、7年和年17.3℃;年17.2℃);共33站排历史同期前5位,其中当阳、安陆、云梦、红安、枣阳、罗田、黄石、孝感、恩施、汉川、钟祥等11站排历史同期首位。

年湖北天气四宗"最"

最长久——赶不走的高温君

年7月18日出梅后,我省受西太平洋副高影响,大部地区出现持续高温天气过程。7月20日—8月27日,我省大部地区累计高温日数17~39(云梦)天,共62站排历史前5位;其中中东部大部23~39天,较历史同期偏多16~32天,均位列历史前2位;酷热(≥37℃)日数较多的测站主要分布于鄂东,大部达10~26天,鄂西南和江汉平原局地酷热日数也达11~21天。

全省共41站连续高温日数排年以来历史同期第1位,55站连续高温日数出现极端事件,其中13站连续高温日数出现历史极值(安陆、云梦、浠水、孝感、应城、汉川、建始、黄陂、钟祥、大冶、洪湖、赤壁、来凤)。高温对电力、供水、农业都造成一定影响,并且加剧干旱发展。

最矜持——羞于露面的太阳

年冬季,湖北出现了历史罕见的低温阴雨寡照天气。

年12月1日至年2月23日.........(略)

最凶猛——强势来袭的“秋老虎”

年9月8日~13日,全省出现大范围高温天气,鄂东大部地区出现持续5~6天的高温过程,12日共61站出现高温,13日湖北经历史上最热中秋节,全省平均最高气温34.9℃。其中,武汉持续6天出现高温天气,9月13日中秋节当天最高气温达到37.5℃,武汉9月中旬的高温持续时间打破百年记录(年9月15日~18日,连续4天,最高气温37.5℃)。

持续高温导致森林火险等级较高,重点防火期较常年提前了2个月。

最无奈——旷日持久的伏秋连旱

年7月18日出梅至11月23日的4个多月时间里,我省中东部地区降水量均不足毫米,尤其是鄂东北大部地区及江汉平原南部等地降水量不足毫米。与常年同期相比,全省降水普遍偏少,中东部偏少5成以上,其中,鄂东大部偏少7.5成以上,尤其罗田、英山等地偏少幅度高达8.4成,大多数县(市、区)为近60年来同期最少。中东部地区无降水日数多达~天,偏多10~25天,孝感、黄陂等30县(市)位列历史同期首位。该时段内的降水量只有正常年份的15%~25%,东部绝大多数县市是近70年以来同时期降水最少。

同时气温异常偏高,平均气温为近60年来同期最高,高温日数为同期最多。持续高温少雨,导致蒸发量大、失水快,旱情发展迅速。至10月4日气象干旱最重时,中东部地区均达重旱至特旱。截止11月23日,中东部地区重度及以上气象干旱日数在60天以上,其中云梦、英山、罗田分别持续、、天。干旱持续时间及强度均超过年以来伏秋连旱最重的年,为近60年来之最。对人民群众生活和农业、水资源、生态环境等均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

从以上的描述看与《内经》己亥年的气候特征基本相符。从去年秋天开始,湖北乃至武汉的总的气候不是潮湿多雨,而是干旱少雨。阴天多,气温偏高!雪变成了雨。笔者已向武汉当地的同学证实。网络上能搜寻到的只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iniujiaoa.com/snjyfyl/4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