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玲/东华大学

汪曾祺先生曾为家乡写过一首民歌《我的家乡在高邮》,素朴的歌词打动了无数游子的心——

我的家乡在高邮,风吹湖水浪悠悠。湖边栽的是垂杨柳,树下卧的是黑水牛。

我的家乡在高邮,春是春来秋是秋。八月十五连枝藕,九月初九闷芋头。

…………

汪老既是散文名家也是丹青高手,开头寥寥几笔便将人们带进了牧歌田园。湖水、杨柳、水牛、芋头、莲藕等里下河地区极普通、极常见而又极亲切、极具画面感的镜头,却立马将人的思绪浸泡在了浓浓的乡情和水意中。而于我,最为感动的却是那树下静卧的水牛。

如今机械化差不多普及,黑水牛已难得一见。但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水牛可是里下河地区不可或缺的劳动力。是农人干活的得力帮手,也是农家少年的忠实玩伴。里下河地区水网密布,有大面积的水乡泽国。因而会耕地耙田能游河踩水[①],收获时拉着石碾满场飞的水牛几乎常年在劳作。儿时回荡在田野上空的“用牛号子”,至今还常常飘过笔者的脑海——这是常年辛劳的农人与水牛的相互鼓励和安慰。所以,一听到王吉鹏先生的新作叫《家乡的水牛》时,心中便充满了期待和温馨的回忆,当然,还有几分好奇与惊异!

王吉鹏先生是笔者的大学老师,教中国现代文学史。年轻时的王老师竖一头冲冠发,有几分鲁迅风;但他身材高大宽厚看起来比鲁迅威猛很多。王老师讲课一向热情高涨,出口成章滔滔不绝,三节课连上同学们都不知不觉。每个老师都希望学生能认真读书,但王老师不同,他径直要求我们每日心中默念三遍“坐住板凳!钻进书本!”——毕业快40年了,这“口令”还常常在我耳畔响起。王老师是鲁迅研究专家,他的鲁迅讲得有棱有角有血有肉有情有义——下课时,他总是一挥手号召甚至催促同学们去“通读《鲁迅全集》!”于是,学校图书馆的《鲁迅全集》变得非常难借。因此我不得已向父母开口要了一套,16本!后来得知,在那时称得上我家的一笔巨额开支!

《家乡的水牛》是一本诗文选集,没料到原来一直很“学术”的王老师竟有如此蓬勃的诗性气质!本书选编了王老师半个多世纪创作的66篇散文、55章散文诗、96首诗歌。书中的王老师或抒情、或叙事,或抽象、或写实,或高亢或低吟,或热烈、或冷峻,或反讽、或自嘲,以表达喜与悲、歌与哭、恩与怨、乐与忧、情与思、顾与盼、窘与顺、明与暗、醒与醉、进与退,从而用个体生命历程体验自然景观、时代风云和社会变迁,观察人心人品人性和世道世情世风。在王老师笔下,水乡风物、故都风雨、北国风光和异域风景,既彰显天地造化又隐含人文演变。在这些滚烫的文字里,你会体会到作者对亲人、友人、师长、学生,对故园、家乡、祖国、人民的赤子之恋;明敏的读者还不难感受到一股“鲁迅风”徐徐吹来……[②]原来王老师体内一直澎湃着诗诗情!看来做学生的终究很难读懂老师!如果不是对学生有一腔赤诚之爱,对未来的满腹热切希望,王老师怎会那样变着法儿去鼓吹、去发动、去引领甚至去鞭策学生们读书!

《家乡的水牛》通篇洋溢着美文美意,想象联想丰富,情感饱满热烈,甚至有很多童趣!尤为令笔者惊异的是:将至耋年的王老师阅历丰富,才思敏捷,半个多世纪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凝结而成的这本诗文集,该有多少绝妙好词可以用作书名,但他却楞生生地牵牛出了一头家乡的老水牛!

打开书一口气读下去,读到中篇散文诗板块时,才看到这点睛之“章”——《家乡的水牛》,篇幅并不长,前几段文字皆为朴实的介绍,后几段文字也是朴实的描写,但读着读着禁不住泪眼模糊了,且看结尾[③]——

多年前的一个秋天,我带大外孙回乡,特意领他去故园南边坐一下泰东河上的摆渡。至渡口,一农人牵头黑褐色老水牛欲渡河。水牛老矣,尾巴无力地甩着驱赶叮咬它的牛虻。农人认出我来,甚是热情。及至渡河,大家上船,水牛下水,农人将牵牛的绳子交给我的外孙,让他牵着游在水里的牛。牛身子全在水里,牛头仰着,仅牛鼻牛眼浮在水面,煞是有趣。外孙新奇之欢乐之,水牛亦快活之惬意之。我问农人:“此牛老矣,尚能劳作?”

农人答曰:“尚能,直至终老。”

我又问:“终老去处?”

农人又答,且叹气之,曰:“屠宰场,唉!太老的牛,卖不出好价钱。”我望了望河水里的牛,两眼水汪汪,似听懂了我们的交谈,似并不在意,很淡定。外孙还是拽着牵绳,脸上还是一派天真的童稚。

对不起,诸君久等了。刚才写到这里,我打了个盹儿。恍恍惚惚之中,我变成了一头水牛。

此文写于年,此时的王老师已年逾古稀。这一组散文诗叫《恋乡思源》,写作时间跨度30多年。作者仅仅选取了家乡水上的风帆、水中的倒影、治水的先贤以及乡人摆渡,可谓篇篇不离家乡水。家乡的水几乎给了王老师全方位的精神滋养,最后作者在恍恍惚惚梦绕魂牵中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头水牛。

如《风帆》中风动帆动,但始终驭风前行,作者学会了做人的智慧和坚定——[④]

“顺风,船鼓起帆,前行;侧风,船也鼓起帆,前行;逆风,船还是鼓起帆前行。船工们随着风向、航道的变化,牵动着绳索,变换着帆形。任它东西南北风,船儿都是向前。

条条大船、张张白帆,从远方驶来,在我的面前掠过,又向远处飘去……风向虽变换,方向却坚定。——家乡大河上的风帆啊!从此飘扬在我的胸中,烙印在我的心上。”

如,《倒影》中少儿看水,却领略了碧水微澜的从容与镇定——[⑤]

“儿时的我,喜欢坐在溪水边,看映入水中的倒影。水中的蓝天、白云、宝塔、庙宇、绿树、红花,那么清澈,那么明净。微风拂过水面,倒影折皱了;风过后,又恢复了原来的风景。鱼儿游过水底,倒影破碎了;鱼儿过后,又恢复了原来的风景。还是那么清澈,那么明净。从此我懂了什么是从容,什么是镇定。”

再如,《范文正公的故事》中,先贤造福可歌可泣,乡邻感恩的执着和倔强也同样令人敬佩——[⑥]

“人们怀念他,把他修的捍海堰叫范公堤;尽管后来成了通榆公路,人们还是执拗地称其为范公堤。人们敬仰他,把他读书的地方叫范公亭,尽管后来只是一座土墩,人们还是执拗地称其为范公享。

人们祭祀他,庙宇里香烟缭绕,红烛成林。人们称颂他,言谈中感恩戴德代代相传。

幸哉!范文正公。幸福的人们千年万载没有忘记你!

悲哉!范文正公。悲苦的人们万年千载岂能不念叨你!”

《家乡的水牛》作为散文组诗《恋乡思源》的压轴篇,点睛之章的点睛“笔”最后在家乡的水牛身上定格。

其实全书中写故乡的文字着墨并不太多。主要集中在开篇的四组散文。但在我看来,这一部分尤为重要,恰似一幅幅素描的东台风俗画。文字在全书中最朴素也最真切,几乎全为鲁迅式的白描。作者几乎全方位地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真实鲜活的东台古镇,以及古镇的发展变迁给人们带来的痛楚和快乐。

王家庭院有树有果有花香生机盎然,人们种桑养蚕养鸭养狗勤劳友善。这里的人信鬼信神信教,宗教文化盛行。这里的人敢闯敢干敢担当,这里的人守规守矩守信誉,这里的人重情重义重品行。书中的师者长者人人皆有孺子牛精神,书中的青壮者持家立业闯天下皆有股拓荒牛精神。世世代代勤耕不辍生活于斯、深埋于斯的乡亲,便是那从不怕苦从不叫累的老水牛!素朴的文字背后我们看到一个家族的历史,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但全书贯穿了“向前、向上”的积极情绪以及“爱国爱家尊师爱生”的宗旨。

回到开头,王吉鹏老师的书名与汪曾祺的民歌不约而同地用了水牛作为“封面截图”,或许并非偶然。王吉鹏老师家乡江苏盐城的东台与汪老的家乡高邮相距不远,这里古称“西溪”,同在“里下河洼地”。汪老是风俗画高手,善于巧用富有特色的区域民俗作为文学作品的背景、内容或推动情节发展的内在机制,因而汪老的深刻也就势在必然。他的散文自然是文化散文,他的戏曲台词也显示了深厚的文化功力,他的小说更因富有文化韵味而赢得越来越多“汪迷”——即便汪老已经离世二十多年,读者的喜爱似乎并未减少,这种恒久的魅力或许正是源自文化、源自生养自己的乡土!

就在前几天,里下河地区的草堰港遗址考古有新发现:证实年前这里已有人类文明。可见这里虽然地势低洼,但却是文化高地。历史上出现了那么多的学术大师、绘画大家和文学大咖。本次出土的文物中有大量骨器:骨镞、骨镖、骨匕、骨板、骨簪、骨针、骨笛、骨哨等等——水牛,你是里下河文明的参与者、见证者!

致敬!毫无保留、无私奉献给里下河地区人民的历代黑水牛家族。

感谢!王吉鹏老师为我们推出了里下河地区文化的形象代言——水牛。

最后,照录《家乡的水牛》前半部分,兼为里下河地区的水牛们立此存照——[⑦]

我的家乡东台西溪的西边被称为西乡,那里是一大片水乡,很多人家都养着水牛。

水牛,非同北方旱地的牛和西部地区的牦牛,它得在水田劳作,还会踵河凫水。它也非如乳牛,它是凭力气活着的。

水牛是劳累的。春天,它得踩在水田里,拉着犁铧耕稻田,以待插秧。秋后它又得踏着稻根的茬,拉着犁耙耕麦田,以待播种。稻谷上场,它还得拉着滚动的碾子脱谷。有时候,还要拉上牛车,运载东西。

水牛吃的是草,贡献的是巨大的体力。连它的粪便也被人们做成粪饼,贴在墙上晒干,以作为燃料,烧火做饭。儿时的我常看到乡下人的外墙上,贴着一张张这样的牛粪饼,确也是一道水乡景观。

水牛同它的牛家族成员一样,浑身是宝,死后全部奉献。牛肉可食,牛皮可衣,牛毛可制笔制刷,牛角可成乐器装饰,牛骨可加工为壮骨粉。

…………

年8月31日

拜读于沪上小随园

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教授,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一带一路”沿线城市创意与文化交流研究工作室领衔教授。英国牛津大学高级研究学者;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理论专业委员会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民俗及民俗教育、非遗保护传承及非遗教育、国际汉语教育及跨文化交际等。近年共主持国家及省部级等科研项目10余项,公开出版学术著作13部,出版大学教材5本,发表学术论文及学术随笔余篇。

[①]苏北方言,指身体直立着在河里游泳,在里下河地区十分常见。

[②]参见《家乡的水牛》封底文字,中国画报出版社,年1月。

[③]王吉鹏著,《家乡的水牛》,中国画报出版社,年1月,第页。

[④]⑤出处同上,第页。

[⑥]第页,余同上。

[⑦]出处同上,第页。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iniujiaoa.com/snjyfyl/12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