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今天,是年第一天,也是我们《徐徐道来话北京》开播第十年的日子,在此,主持人徐德亮代表节目组全体工作人员、制作人小强、录音师乐乐、编辑丁立等等,感谢您的一路陪伴,今年,我们会奉献上更精彩的节目和线下活动,也期待您多与我们互动。

元旦快乐

1

说说白水羊头

白水羊头是一款无论老少贫富、妇孺权贵都喜欢的北京回民风味,至少也有年以上的历史了,其实就是将羊头用白水煮熟切片撒以椒盐,可讲究的是必须清脆利口,夏天最好用冰镇、冬天带冰凌儿。因为这羊头肉,越凉越好吃。在清代诗人、美食家袁枚所作《随园食单》中,关于羊头有如下记载:"羊头毛要去净;如去不净,用火烧之。洗净切开,煮烂去骨。"《清稗类钞》也有类似描写。所以说,吃羊头,是在清朝之前就有了。不过,从清朝到民国,白水羊头成为老北京人的美食还是因为它特别的风味。我们的节目曾经多次播出过北京人艺的老演员们,在上世纪80年代一次电视春节晚会上表演的“叫卖组曲”,其中,已故著名演员林连昆表演的,就是老北京人熟悉的卖羊头肉的吆喝。您听,这吆喝就是白水羊头的风味之一。我想如果您经常去超市,肯定会有这样的体验,某老字号的店铺会贩卖很多种熟食,其中也会有白水羊头,如果您想要每样都来点,可能这位好心的服务员会跟您说:“要不要我用汤汁给您拌拌?”这里的汤汁就是酱油、醋、味精、糖等佐料做成的汤汁搅拌。我和您说,您可千万别让他用这种方法拌白水羊头,因为如果您接受了他的这种热情服务,您吃的可就不是正宗的白水羊头了,为什么,正宗的白水羊头吃法非常讲究。不过,您如果就好这一口,您也可以这么吃。在北京电视台主持人阿龙所写的一本书中,就写到了正宗吃白水羊头的方法:首先,切羊头肉都是“坡刀”,也就是斜着下刀,羊头肉片出来薄如纸,如果说铺在报纸上能看见下面的字儿,一点儿也不夸张。其实,这白水羊头本身并没有什么味道,吃的时候还要洒上五香椒盐,这椒盐到底是怎么做的,各家有各家的高招,据说还有用中药材的,而且随着季节变化,药材也是有变化的,具体用到了什么这就是商业机密了,您问老板,老板也是打哈哈,肯定不会告诉您。

现在很多店铺都是把椒盐放到小包装袋里,方便是方便,可少了趣味。在老北京,卖白水羊头用的调料罐也是别出心裁,可以说是纯天然、绿色无公害的材料——水牛角。先把水牛角掏空拾掇干净,里面装上五香椒盐。牛角是一头粗一头细,粗的一头用白布蒙上拿绳子一绷,在靠近牛角尖的部位再钻个小孔儿。有食客买的时候,把羊头肉装盘,拿起牛角对着羊头肉抖上几下,那椒盐立刻像下雪一般落在了羊头肉上。这个动作一定要讲究潇洒利落,顾客看着也是一种享受。而且牛角用的时间长了自然会有一层包浆,纹理清晰、表皮油润,说是一件艺术品也不为过。

老北京早上要吃盐老北京的一百张面孔北京市方志馆盐成为必需品,源于农耕生活方式,因为肉本身就含盐,肉食者不需额外补充盐分,只有以植物为主食,才需食用盐。历史上北京处于半牧半耕区,肉食较多,但肉食不易保存,一般需腌制,这就形成了“口重”的生活习惯,遂有“南甜北咸”之说。北方食物种类少,滋味不丰富,盐是必不可少的调味品,被称为“饮食之将”,明清两代皇家菜,都奉鲁菜为正宗,可见“咸鲜”影响之大。历史上北京人盐的来源多样,既有山西的卤盐,也有两淮的海盐,而食盐销售的巨大利润,为徽商、晋商的成功打下基础。明清采取的是“盐引”制度,即盐商向盐运使衙门交税,领取盐引,然后到指定产盐区买盐,再到指定地区销售。这种专卖管理制度门槛很高,一般商家难以进入,而政府保证了盐商专卖之利,这就打造了一批超级富豪,但他们都在明处,政府容易管理,一旦有需要,便要求他们大量“捐输”,简直把他们当成了提款机。以嘉庆四年到八年为例,短短四年时间,为支持清政府镇压川楚白莲教起义,仅两淮盐商就缴纳了白银万两。这种不规范的管理,必然导致权钱结合。一方面,是盐商的官僚化,大盐商都有职衔,为报答盐商的支持,官员不得不默许他们操纵食盐价格,另一方面,是官僚们利用手中权力,大量贪污,中饱私囊。随着利益群体的形成,其结合越来越紧密,到清后期,盐商甚至形成世袭制度,外人根本无法进入,从而使食盐价格居高不下。故老北京对盐商的评价不高,比如歇后语中,有“盐店的掌柜——闲(咸)的”之说。垄断必然会刺激黑市行为。按规定,清代运送槽粮的船夫可携带“土宜”,每船可携带50斤盐,这给走私食盐开了方便之门。但即使如此,整体上看,当时盐的相对价格要比今天高很多,只是地处天子脚下,市场波动尚不算太大。盐与老北京生活息息相关,这在日常语言中就能品味出来,比如“卖羊头肉的回家——没有戏言(细盐)”,因为过去羊头肉需蘸椒盐吃,没了细盐,小贩只好回家。需要注意的是,老北京过去街头有卖胡盐的,又叫大青盐,那并不是食盐,而是一种矿石药材,可治尿血、吐血等,也有人用它强身健体。在老北京人眼中,食盐也是保健品,所谓“早盐晚蜜”,早上起来喝一杯淡盐水,晚上睡觉前喝一杯蜂蜜水,古人认为这样可以保持神清目明,可治消化不良。

1

文人笔下的白水羊头

曾经在北京生活了数十年,后来定居我国香港的专栏作家周简段先生曾经回忆过北京的“李记白水羊头”。他在文章中是这样写的:早年居京时,小酌常以白水羊头肉做酒菜。售白水羊头肉的小贩肩背竹筐,沿街叫卖。筐内垫着席子,席上放羊头肉。筐内有一木板,既做筐盖又当案板。吆喝时,弓腰抬头,右手半掩耳,一声“唔哦啊——羊头肉啦——”调长腔圆,字字清晰。旧时京华有五个羊头肉作坊:分别在腊竹芯,永安桥,水道子,煤渣胡同和帅府园。腊竹芯作坊位于虎坊桥腊竹芯胡同一个大杂院内。院内住着卖血灌肠、茶汤、豆汁、烤白薯、凉粉、扒糕、杏仁茶、糖葫芦、煮老玉米等京华风味小吃的。羊头肉作坊在大杂院东套院的北房内,房后有一眼水井,房前有一水坑。屋内东西两头各有一大通炕,可睡50来人。西边炕的南北两头各有一大铁锅,为煮肉用。东边炕的北头有一大风箱,南头有大铁锅,以脱羊头毛。此作坊每日至少加工个羊头,分给几十人去卖。据说,白水羊头清代就有,当时京都大兴一带贫穷人买不起羊肉,买羊下货吃,用白水煮亦觉味美,久而久之愈做愈精,渐传进京都。最有名者,当推李记“白水羊头”。外白里粉,夹一箸入口,不膻不腻,清香利口。其制做技艺,相当考究,需用新宰的鲜羊头,经脱毛、烧毛、刷毛、煮、炆、拆骨、泡、修片等十几道工序。煮时掌握火候很重要,肉要熟透而不烂。肉用凉水泡,色泽鲜嫩,切时不沾刀。吃时撒上独特配方制作的佐料,别具一味。京剧名角谭富英晚间下戏后常买白水羊头肉下酒,每至晚六点左右,李记小贩便背筐送到虎坊桥大外廊北口谭宅。谭老板吃羊头肉讲究,切脸子肉去皮,肉要切得细。由女佣人用盘子取肉。近闻李记“白水羊头”已在虎坊桥复业。老舍夫人,画家胡絜青品尝后,曾挥笔题词“春风百业兴旺日。白水羊头异香时”。说起来啊,白水羊头可以称之为老北京的冬日闲食了,说是“冬日”是因为这道小吃大多是在冬天畅销,而“闲食”则是因为它实在算不得正餐,充其量也就是道“小菜儿”。那咱们不妨假想一下这样一幅场景,在灰砖灰瓦的四合院里,外面北风呼号,屋里炉火正旺,炉子上坐着的水壶吱吱地冒着蒸汽,炉子旁蜷缩着一只花猫;屋内书案上一盏油灯,主人正在灯下看书,此时胡同远处传来一声声幽远的吆喝声——白水……羊头……主人放下书卷,起身披上棉袍,穿堂过院儿打开了院门,走到当街左右环顾了一下,只见远处一盏马灯由远及近,一个身穿破棉袄的老人正挎着一个木桶蹒跚走来。主人叫住老人买下了一盘羊头肉,转身关了院门,急匆匆地一路小跑回到了屋里,坐在书案前打开一瓶老酒,吃着白水羊头,烤着火隔窗观雪……这就是老北京人自得其乐的冬日画卷吧!

添加《徐徐道来话北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iniujiaoa.com/snjxgpw/79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