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声明:

本文原载于《武汉体育学院学报》年第4期,推文已获作者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篇幅有限,注释从略。如有引用请参看该刊。

第一作者简介:

贠琰(-),河南许昌人,体育史博士,四川大学体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体育历史与文化、体育考古学。

摘要:综合运用文献研究与考古文物资料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辅以射箭运动的基本训练学规律与传统弓箭制作之田野实证,对新疆地区两种出土角弓进行考释。得出如下结论:一、弓弰翻卷的连弧蛇形角弓是斯基泰人基于骑马游牧的传统、野兽崇拜的心理、便利的北山羊角取材,在继承了亚述三角弓“翻卷的弓弰”设计理念后的革故鼎新;二、弓渊宽阔,弓弣微凹的插接型长弰角弓起源于公元前2世纪的帕提亚帝国。随着丝绸之路的贯通,交流频度与交流速度的激增使该器形迅速为整个欧亚大陆的民族所复刻。其中,中华文明赋予了其最重要的文化内涵,使原本用于战争的武器有了超越物态的“礼”的象征意义。

关键词:体育史;全球史;射箭;筋角木反曲复合弓;丝绸之路

古代的射之所以成为“六艺”之一,是因为在其领域内存在彼此独立而又密切相关的五个范畴。作为狩猎、军事、竞技、娱乐道具的弓箭;以狩猎或战争攻击为目的的射箭行为;作为游戏或体育竞技的射箭比赛;作为礼乐教化载体的射礼;作为衍生娱乐活动的投壶、弹弓。它们的互结与契洽,构成了古代射箭立体而富有弹性的形象。作为一种文化的复合体,射不仅仅是一种“技艺”,还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然而,目前的射箭史研究,却存在着两重尴尬。首先,学者们惯常于从本体的外延,即价值功能的面向不断陈陈相因,却往往忽视了对人类从事射箭活动最基本的媒介,即“器物”层面的微观探索。第二,方法论的局限,已成为掣肘射箭史研究的瓶颈。过分依赖文献的范式并不能通达事物的全貌。鉴于此,本文采用文献、文物、图像排比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并融入多年从事射箭竞训所掌握的训练学规律与弓箭制作的田野实证,选取丝路考古中两种角弓为研究对象,旨在为射箭史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范式。更为重要的是,鉴于该两种文物的出土地点都是丝绸之路上曾经繁华一时的重镇,通过梳理其器型源流,亦可通过本文独特的视角,为早期欧亚文明交流史提供一个以微观撬动宏观的“射箭全球史”注脚。

1“筋角木反曲复合弓”的再释

筋角木反曲复合弓(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iniujiaoa.com/snjxgls/8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