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起源与原始佤族文化

第五节佤族的艺术

①.佤族音乐

世界上的每个民族,每个地区都有其音乐艺术,从自己民族传统习俗的感受中产生了自己特有的音阶和乐器。同样,佤族也有很多种音阶。最多的是情歌,还创作了有关劳动生产和社会风俗习惯的传统歌曲。佤族人通常都是即兴唱歌。有些音阶跟邻近其他民族的相似,但大多数都是经过自己本民族的创作而产生的。虽然如今我们已无法触及原始的佤族音乐,但是从迄今保存的大鼓上就可以证明,从开始建立景栋皇城的时期起,佤族的音乐艺术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佤族传统敲击木鼓

㈠.音乐的基本特点

音乐的基本特点是,根据地区、时间和情况的不同,其音阶的使用也有所区别。例如:打胜战时的音阶是一种,战败时的音阶又是一种,对于丧葬、婚礼、进新房、祭神节、狩猎、青年男女求爱、悲伤、欢快及各种庆典,都会使用乐器奏出不同的音阶来。

佤族传统乐器

在不同的场合,奏出的音调、音阶高低的表现方式也有所不同。有些把平音拉得很长,悠然平稳地演唱;有些则大声叫唱,把音量提到最高,直到反射出回声,又突然把音量降到最低,感觉到似乎周围是那么的安静。在联欢会和舞会上,欢快、热烈与充满活力的合唱声、乐曲声荡漾在整个山间。此外,还有青年男女之间用秘密的音阶传递爱情。

㈡.传统歌曲

佤族有许多传统歌曲。但由于从前佤族先民还没有出现管理整个族群的首领,而是以各自的村寨与部落分别居住着,相互间缺乏交流,因此,佤族传统歌曲也随着地区的不同而产生了差异。

按地区来分,传统歌曲有很多种类。在传统歌曲中,有别于地区、时间和含义的曲子很受人喜爱。

—青年男女求爱曲—乔迁之喜曲—丧葬曲—山地歌—赞美自然风景曲—奏凯曲,等。

㈢.音乐创作

从前,当佤族先民居住在缅甸和泰国的时期,他们已经懂得把自己创作的曲调跟其他民族的结合起来运用。自从景栋城建立之后,佤族已经可以创作很多新颖的音乐,还创造出多种多样的音阶与乐器,把深山峡谷中的人类生活演变成自己的习俗和文化。起初以纯自然的声音和乐器(如口哨、树叶、竹叶)吹奏出音阶,后来才发明了音色较全的竹笛,接着又逐渐地发明了弦乐器。不仅如此,也有采用一种吹管乐器或是弦乐器伴奏,大家围成圈边唱边跳。还有以兽皮蒙制成的打击乐器锣、象脚鼓为主,以管乐器和弦乐器配合组成的佤族管弦乐队。佤族的音乐艺术就这样发展了起来。

②.佤族的乐器

㈠.吹管乐器

佤族传统芦笙

佤族吹管乐器是传统的天然乐器。吹管乐器的品种繁多。

1、佤语称(Byaong)的芦笙2、佤语称(Pi)的一般竹萧3、佤语称(Lawkle)的排箫4、佤语称(Shiao)的一种竹笛5、佤语称(Teet)的水牛角6、佤语称(Rhaung)的竹篾乐器7、佤语称(PiIha)的吹树叶乐器等等。

竹篾乐器(Rhaung)也有些是用铜制作的。箫有开七个、六个按孔的直吹箫,开六个、两个按孔的横吹箫。它们在专业人士的吹奏之下,令人倍感愉快与激动,但也有悲伤的曲调,令人听后心情沉重不已。因此,有的女孩在听了男孩的吹奏之后竟不禁落泪。

㈡.弦乐器

佤族胡琴是上一条弦或是两条弦,使用琴弓拉的一种乐器。从胡琴拉出的声音非常悦耳动听,但也有令人忧伤的曲调。

佤族传统弦乐器

佤族传统弹弦乐器“丁”

㈢.弹弦乐器

佤族的弹弦乐器上有3-4根弦,弹弦的乐器称作“丁”(Ting)。主体部分是用木材、竹子等制作。弦采用麻绳、马尾等材料。这类弹弦乐器几乎在每个佤族地区都能见到,广泛用在年轻男女求爱时、篝火会、乔迁之喜和其他节日之时。

㈣.打击乐器

佤族锣鼓克莱(Kraung)是用硬木制作成锣鼓、象脚鼓式样后,以牛皮或是水牛皮作鼓面。为使其能发出所需要的音色,把糯米饭或是粘土放在鼓面正中间用来调音。佤族的象脚鼓比禅族的象脚鼓短,与拉枯族的象脚鼓相似,体积大概是:半径8英寸至10英寸,厚度4英尺至5英尺,顶部方圆比底部方圆稍为大一点,且有点重。在新年节日、篝火会、联欢会上都会用锣鼓或象脚鼓与铓锣、钹等一起合奏。

铜鼓

铜锣

佤族有各式各样的木鼓、有双边击鼓、短鼓、铜鼓等。尤其是在大约一千年前制作的木鼓,如今在景栋还能见到。

③.佤族的木鼓

佤族木鼓(Krawg)是用格苓加树(Gordoniafolribunda)制作。在木头的中间横着凿成空心,如想要发出高音、低音,就在空木心中调音。在有的佤族地区里,制作一对木鼓,大的木鼓称为“母亲”,小的则称为“女儿”。

一对木鼓(侧面)

一对木鼓(横面)

㈠.木鼓

佤族的乐器之中,具有民族特征的乐器是木鼓(Krawg)。祭师(魔巴)先用一个鸡蛋和杀一只绒毛小鸡看卦,再去砍伐由其挑选指定的无瑕点的格苓加树。当树砍倒之后,泼上红鸡公血,才能按需要锯断。从森林里拉出来凿成木鼓的基本形状,然后由祭师(魔巴)或是头人洒圣水念咒语,所有来参加的村民齐声唱起和相互鼓舞的歌。

嘿…嘿…来拉木鼓(He…he…krudexkrawg)嘿…嘿…来拉木鼓(He…he…krudexkrawg)

大家鼓足干劲,欢快热烈地向村寨拉去。当到达村寨后,再依照老母亲的指点完成木鼓(Krawg)的制作。为了庆祝木鼓凿制完成,要举行剽牛仪式。等洒上水牛血之后,就放在村长家附近或寨子中间用茅草盖的木鼓房里保管。

虽然木鼓从外表上看起来似乎构造简单,但是想要凿出一个完美的好木鼓(Krawg)却需要相当熟练的凿木技术。当敲响那木鼓时,先辈们就会自豪地说:Dok-dik耿马都能听到,Dong-dong“咚咚”传到景栋去。

木鼓(Krawg)不是随便在任何时候、或是由任何人都能制作的,这需要有村长的批准才行。

㈡.木鼓的产生

佤族先辈们考虑到,当有紧急情况发生时,一定要尽快发信号通知自己村寨及周围地区,因而便产生了木鼓。

㈢.木鼓的用途

当佤族人预感到会有自然灾害发生或是预知有敌人即将入侵和出现危害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情况时,为了通知并召集部落成员来共同应对,就会敲击木鼓。当自己部落击退其他部落的侵犯,或是去攻打其他部落胜利的时候,也会为庆祝胜利而敲击木鼓。但是到了后期,木鼓作为一种艺术乐器,扩大了使用范围。

基本用途:

起初,古老佤族的传统木鼓是为了维护自己地区的整个部落的利益,在通知、召集、发警报时使用。后来的佤族把自己的传统木鼓也作为一种乐器来使用。

用途与特点:

当佤族们听到部落头人寨里的木鼓声持续不断地击响时,他们就会马上意识到发生了紧急情况。后来,传统木鼓成为了一种乐器,与其它的乐器配合起来使用。同样的,当听到木鼓敲打出来很悦耳的音阶时,人们也能清楚地分辨出:原来,是要举办一项娱乐活动了。

木鼓不能无故敲打,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可以敲打。在敲击的时候,必须由村寨头人或是懂得敲击音阶的人来带领敲击。

艺术价值:

木鼓是佤民族共有的财产。木鼓的击鸣声如同能振奋人心那样,也深深的感染着听众。后代的人们把木鼓作为乐器,扩大使用范围时,木鼓也就成为了一种民族乐器。

以木鼓创作出一些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曲目时,使得民族更加团结,民族的新思维、新思想与热爱自己的民族、热爱自己土地的思想油然而生。这就是木鼓的艺术价值。

④.佤族的传统舞蹈

木鼓舞

佤族的传统舞蹈跟佤族音乐艺术一样多彩多姿。由于民族文字的失传,所以在音乐和舞蹈方面只能即兴自然地欢歌起舞。佤族的传统舞蹈来源于生活。佤族有各种随着不同地区和时间、又有其特定含义的传统舞蹈。

佤族的民间舞蹈如下:

(1)木鼓舞(2)舂米舞

(3)剽牛舞(4)敲锣舞

(5)竹竿舞(6)扫帚舞

(7)摇篮舞(8)打猎舞

(9)大鼓舞(10)手巾舞

(11)少儿舞(12)棺材舞

(13)象脚鼓舞(14)甩发舞

(15)欢庆舞(16)圆圈舞,等等。

⑤.佤族的五种手艺

缅语称为的“五朵花”,虽然不能供佛敬神,但却在佛殿、尖顶阁、寺庙上显示了佤族的五种手艺。同样,这五种手艺也能在生活用品、劳动生产工具和古老建筑物上看到。

佤族传统精致的银饰品

佤族银饰

造型奇特的银弯烟斗

银槟榔盒

麻花状银手镯

佤族传统金饰、银饰

佤族传统金饰、银饰

佤族传统金饰、银饰

佤族传统金饰、银饰

佤族擅长和精通的五种手艺分别是:

(1)绘画(2)雕刻(3)制银饰(4)打铁(5)泥瓦匠

㈠.绘画

佤族的绘画作品非常稀少,由于从过去就没有保存下来,也可能是从敌人手里逃跑时就丢失,因而失传了。

㈡.雕刻

佤族的雕刻手艺可以从刀柄、车轭和乐器中见到,甚至在佤族人很喜欢抽到烟斗上面也刻着花纹,他们都会很珍爱的随身携带。在休息或闲谈时饮茶用的茶杯和传统的招待客人喝的水酒杯上,都雕有装饰的花纹。

传统的“司岗桩”上都雕着波浪形和花朵形状的纹饰,有的“司岗桩”上雕着男人女人形状像。虽然雕刻工艺有些粗糙,但以现代的艺术眼光来看,也能算是很时尚的了。

㈢.制银饰

佤族的打银工艺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提高。佤族使用的银饰比金饰多,如:银项链、银手镯、银坠子、银耳环、银耳坠、银脚镯、银烟斗等等饰物用品都用银来制作。在手镯面上修饰的花纹和方块,直的一种,斜的又一样,弯弯曲曲的图案很富有想象力。耳环、耳坠有锤压的薄片和细致的环接。项圈是用细小的银丝制成的蝴蝶形状,工艺精致而美观。至于用金子做的装饰品只少量制作使用。

㈣.打铁

佤族传统打铁

佤族传统打铁

水牛、黄牛的木铃和马铃

领头驮牛挂铃

佤族是在铜器时代后期才开始使用铁器的。也可以认为佤族在很早以前就已掌握了打铁技术。佤族的刀、长柄斧、斧头、铁钎、镰刀、矛、箭等和其他的铁器,都是运用自己精通的打铁技术制成的。

佤族的刀

佤族的刀

㈤.泥瓦匠

从佤族可靠的历史依据中可以得知,在当今泰国西部的地区,佤族曾建造过一些城邦。被称为“勒佤布拉”古都,注释为“勒佤”或“佤”的都城,被刻写在柬埔寨“吴哥”佛塔的古老碑文里。还在“勒佤布拉”的偏北地区建立过“哈利崩萨”国。之后,还建造了现今缅甸的景栋皇城,包括城墙、城门和女墙在内都修建得很有水准。从保存至今的景栋城门上,可以推测到佤族先民的泥瓦匠技术水平。虽然佤族先民所建造的景栋皇城、八仙城门距今将近一千年了,但今天我们仍能看到其牢固完好的高超手艺。

待续...

《新闻投稿》

佤邦资讯开通新闻投稿,如果您有佤邦及周边好的新闻、有趣的见闻,欢迎您到佤邦资讯网投稿,一经采纳和刊登,将会收到50—元爆料费!

问:“如何投稿?”

答:“在佤邦资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iniujiaoa.com/snjxgls/6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