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外伤的肌表出血之肌衄病症详解与中药
肌衄,是指非外伤之肌表出血。 《证治要诀》:“血从毛孔而出,名曰肌衄。” 病发多因脾气虚弱,阴虚火旺,致血失统摄; 或感受外邪,损伤血络,迫血妄行,溢于肌肤。 治宜益气摄血,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目录 一、妇人汗血 二、血汗不止 三、热盛所致衄血、汗血 四、元气不足,以致血汗 五、肝心伤邪,以致血汗 六、血汗 一、妇人汗血 1.竹茹汤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卷三。 别名:竹皮汤(《千金翼方》卷七)。 主治:妇人汗血、吐血、尿血、下血。 组成:竹茹二升,干地黄四两,人参,芍药,桔梗,芎藭,当归,甘草,桂心各一两。 用法:上锉。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方论:《千金方衍义》:竹茹为亡血发渴专药,芎藭、芍、地为滋血专药,人参、甘草为扶胃专药,桂心专行四物之滞,桔梗专助人参之力。 二、血汗不止 1.血余散 来源:方出《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七,名见《普济方》卷一八八。 主治: 1.《太平圣惠方》:吐血不止。 2.《普济方》:心衄,或内崩,或舌上出血如簪孔者;及小便出血,汗血。 组成:乱发一两。 用法:烧灰,细研。每服一钱,以温水调下。 2.地黄散 来源:《圣济总录》卷七十。 主治:衄血,血汗不止。 组成:生干地黄(焙),阿胶(炙令燥)各三两,蒲黄二两。 用法:上为散。每服二钱匕,温糯米饮调下,不拘时候。 3.紫参散 来源:《圣济总录》卷七十。 主治:衄血、汗血,久不止。 组成:紫参,黄芩(去黑心)各一分,郁金,甘草(炙)各半分。 用法:上为散。每服三钱匕,以生地黄汁一合,白蜜一匙,水一盏,同煎沸,微温调下,一日三次。 三、热盛所致衄血、汗血 1.竹茹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七十。 主治:热盛所致衄血、汗血。 组成:生竹茹,生地黄(切,焙),黄芩(去黑心)各二两,蒲黄,芍药,麦门冬(去心皮)各一两。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食后温服,一日三次。 2.地黄竹茹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七十。 功用:消热结。 主治:衄血,血汗。 组成:生地黄(切,焙)一斤,青竹茹五两,黄芩(去黑心),当归(焙),甘草(炙),芍药,芎藭各三两,桂(去粗皮)一两,釜月下焦黄土一块如鸡子大。 用法: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 3.刺蓟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七十。 主治:热气上行,衄血,汗血。 组成:刺蓟,鸡苏叶各二两,黄连(去须),犀角(镑),生干地黄各一两。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4.雨益汤 来源:《医学集成》卷二。 主治:肺肾火盛,皮毛出血。 组成:熟地二两,人参,麦冬各一两,山漆三钱。 四、元气不足,以致血汗 1.耆归敛血汤 来源:《辨证录》卷三。 主治:肺肾两经之亏,火乘隙而外越,皮毛中出血,或标出如一线,或渗出如一丝,或出于头上,或出于身中,或出于两胫之间。 组成:黄耆,玄参各一两,当归五钱,麦冬一两,北五味一钱,苏子二钱,三七根末三钱。 用法:水煎,调三七根末服。一剂即止血。 2.肺肾两益汤 来源:《辨证录》卷三。 主治:肺肾两经之亏火乘隙而外越,皮毛中出血,或标出如一线,或渗出如一钱,或出于头上,或出于身中,或出于两胫之间。 组成:熟地二两,人参一两,麦冬一两,三七根(末)三钱。 用法:水煎服。一服而血即止矣。再用六味地黄汤加麦冬、五味,调服一月。 方论:盖熟地壮水,麦冬益金,金水相资,则肺肾之火自息,血自归经,何至走入皮毛而外泄?况三七根原能止血乎! 3.固元汤 来源:《丹台玉案》卷四。 主治:元气不足,以致血汗。 组成:人参,五味子各五钱,黄耆,甘草,枣仁各二钱。 用法:水煎,温服。 五、肝心伤邪,以致血汗 1.人参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六十九。 主治:肝心伤邪,血汗。 组成:人参,桂(去粗皮),甘草(炙,锉),白术,赤芍药各一两,黄芩(去黑心),川芎,当归(切,焙),淡竹茹各二两。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2.脉溢汤 来源:《医碥》卷一。 主治:心极虚有火,血汗(又名脉溢),血自毛孔中出。 组成:人参,黄耆,当归,茯神,麦冬,石莲,朱砂,姜汁,生地。 六、血汗 1.竹茹汤 来源:《医心方》卷十三引《小品方》。 主治:吐血、汗血、大小便血。 组成:竹茹二升,甘草六分,当归六分,川芎六分,黄芩六分,桂心一两,术一两,人参一两,芍药一两。 用法: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四服。 方论:《千金方衍义》:竹茹、黄芩上清虚热,桂心下导虚阳,芎、归、芍药引血归经,参、术、甘草资气于胃,上下失血无不宜之。 2.黄柏饮 来源:《圣济总录》第七十。 主治:鼻衄汗血。 组成:黄柏(去粗皮),葛根(锉),黄芩(去黑心)各一两半,鸡苏一两,凝水石二两,生竹茹半两。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加生地黄半分(切),煎至七分,去滓,食后、临卧温服。 3.白药散 来源:《圣济总录》卷七十。 主治:衄血,汗血。 组成:白药二两半,生地黄汁三合,生藕汁一合,生姜汁少许。 用法:上四味,捣白药为末。先煎三物汁令沸,每以半盏,入熟水一合,白药末二钱匕,搅匀,食后温饮之。 4.人参汤 来源:《仁斋直指方论》卷二十六。 主治: 1.《仁斋直指方论》:吐血,咯血。 2.《普济方》:血汗,大小便下血。 组成:人参,川芎,茯苓,半夏(制)各三分,甘草(炒)一分。 用法:上锉。每服三钱,加生姜五片,水煎服。 5.如圣散 来源:《圣济总录》卷六十九。 主治:血汗。 组成:郁李仁(去皮尖)。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一钱匕,研鹅梨汁调下。 6.神白散 来源:《圣济总录》卷六十九。 主治:血汗从肤腠出。 组成:人中白不拘多少。 用法:上刮在新瓦上,用火逼干,研令极细。每服二钱匕,入麝香少许,以温酒调下。 7.乌金散 来源:《内经拾遗方论》。 主治:肌衄。血从毛孔而出。 组成:童男胎发。 用法:上烧灰存性,罨之立止。 8.消风宁络饮 来源:《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 功用:消风凉血,散瘀宁络,佐调卫气。 主治:肌衄(过敏性紫癜)。 组成:炒防风10克,炙黄芪15克,炒赤芍10克,大生地15克,炒丹皮10克,牛角腮5克,生槐花15克,炙甘草5克,红枣10枚。 用法:一般服用15剂即可。如反复发作者则须连进本方30剂。服药期间忌海鲜、辛辣食物。若发肾小球肾炎者当视具体症候按肾炎辨治。 加减: 若伴有明显腹痛者,去赤芍改白芍15克,去丹皮加木香10克; 下肢伴水肿者,加黑大豆15克。 方论:肌衄,在中医学中属血证发斑范畴。缪仲淳论血证要诀指出:“宜行血不宜止血”,实寓血活瘀化之深意。本方之目的为消风凉血、散瘀宁络并举,辅以调整卫气,使其风祛瘀散络宁,血循常道而自止。方中防风为祛风主要药,可祛头面及周身之风邪,生槐花功用凉血,祛血中之风热,两药相伍共奏消风宁络之功;赤芍为清热凉血、活血散瘀之佳品,生地滋阴清热,凉血止血,丹皮功专散瘀,牛角腮为黄牛或水牛角中的骨质角髓,味苦性温,为止血祛瘀之品,疗血证之要药,上药合伍,共奏凉血散瘀之功;黄芪、炙草、红枣和营血,配防风更益卫气。 验案:王某,女,11岁,年11月6日初诊。自7岁时患“过敏性紫癜”,经治而愈。于今年8月因活动过累后,全身又出现出血性紫色斑点,关节疼痛,便血,医院经用激素治疗23天后,紫斑虽消,但腰膝关节疼痛,腹痛及大便潜血不消,舌苔薄白,脉虚大,面色皖白,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及血尿常规均正常,大便潜血反应阳性。处方以消风宁络饮为基础方,去赤芍改白芍15克,去丹皮加木香6克,另加党参10克,地榆10克,台乌药6克,每日煎服一剂。服用18剂后,大便潜血转(-),腹痛及关节痛消失。强的松自每日30mg逐渐减少并停药1周,病人体力增加,一般情况尚好,脉象缓和,舌苔薄白。嘱其服归脾丸以善其后,追访至今未复发。 9.夺命散 来源:《杂病源流犀烛》卷六。 别名:定命散。 主治:血汗。汗出污衣,甚如苏木水湔染。 组成:朱砂,寒水石,麝香各等分。 用法:上为末。每服五分,新汲水调下。 文中药方应咨询医生后用药。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木木每天5分钟聊天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iniujiaoa.com/snjsltx/9727.html
- 上一篇文章: 山草药紫花地丁的传说和功效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