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天空

大明经略熊廷弼

刘益善

6牛角挑书牛背读熊廷弼十岁那一年,为万历元年即公元年。明神宗朱翊钧即位以来,朝廷格局有了变化,湖北人张居正任首辅实行改革,步履艰难。朝政虽然仍是弊端丛生,但是改革充满了希望。而江南乡村,灾害常生,民生仍然艰难。熊廷弼家里几口人,熊西庄与妻李氏耕种纺织,养活一家人,供熊廷弼上私塾,日子过得捉襟见肘。秋天,给熊廷弼授课四年的塾师邱忠美先生,突然患疾去世。熊廷弼与一帮幼小学童跪送先生,随即失学。那时的乡村,偶有塾师开课授徒,收费不高,当为幸事,并不是村村都有私塾的。邱先生一死,附近没有了私塾,其他村有私塾,但离家远,熊廷弼毕竟只有十岁,熊西庄没送熊廷弼再去上学。他想找一个更合适的学堂让儿子继续读书。这个佛子先生,立志要让他的儿子读书读个出息来。读四年私塾,相当如今的初小毕业。但那时私塾主要是识字作对联,也没有数学和政治之类的课程,所以四年私塾出来,其语文的阅读能力与作文能力是如今小学四年不可比拟的。村里人说:“佛子啊,你儿子能识字作对联就不错了,可以了,还读书干什么?你还指望他考个秀才不成。日子不好过啊,儿子不读书,回来还可以给你当个帮手,做做田地里事。”熊家族里包括熊西庄的伯叔兄弟都这么劝说。熊西庄说:“待我儿大一点,还是要找个地方让他去读书的,我儿不仅是考秀才,还要考举人进士的,要为国家出力呢!我与他妈宁可劳累些,也要供儿子读书。”熊西庄的话在乡里传开了,成了个笑话。大家说,这个佛子先生,心比天高,白日做梦,异想天开。熊廷弼从私塾回家,帮助父亲做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到田间捡野菜,上山去砍柴,家里的一头耕牛由他放牧,他毕竟还是一个十岁的孩子。江南各村放牛,早晨牵牛到田边地角啃青草,傍晚牵牛去山坡林间吃荒草嚼树叶,有时中午也牵出来溜达滚水饮水。一年四季,除了冬天太冷在栏里嚼干草外,其他时间都要放牧,放牧一头牛相当半个劳力。熊廷弼的牧童当得好,他家的牛被他养得毛黑膘厚,生气勃勃。熊廷弼的牧童当得与别人不一般,他每次牵牛放牧,他家的水牛角上都要吊一只布袋子,布袋子里面装着一两本书。这布袋子是他上私塾时用的书包。熊廷弼骑在牛背上,读布袋子里装的书。有时牛走到草坪,他就把牛抛放在草坪,自已坐在一边,捧着书读。熊廷弼的布袋子里装着列国、秦汉、唐宋等各朝演义,他逐一细读,熟记在心。熊廷弼所读书中,有当时十分流行的《三国演义》《水浒传》《武穆精忠传》等通俗小说。这些书,并不是熊西庄家所藏,大多是熊廷弼找邻近的乡村亲戚所借。熊廷弼信誉好,爱读书,读过后的书保持得好好的,按期归还。有书的人家愿意借书给他读,有人觉得自己的书借给值得信任的人读,是在做一件善事。其实明朝在嘉靖朝之前,除了应付科举的书之外,没有几种可供阅读的书,阅读群体狭窄,举国上下没有几个人读书,刻书卖书的市场很小。嘉靖开始,皇帝整顿朝纲,大赦天下,经济上宽以治民,鼓励耕织,清除边患,经济出现繁荣,资本主义开始萌芽。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文化的振兴与繁荣。在明之前,中国有唐诗、宋词、元曲的繁荣发展时代,出现了流传久远的名篇巨作。而明代,则是中国的通俗小说的诞生与发展时期,中国的四大古典名著小说,明代产生了三本:《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唯有《红楼梦》一部产生在清代。中国通俗小说的第一个刊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刊世于嘉靖元年。紧接着都察院亦刊印了《三国演义》和《水浒传》,陪都南京国子监紧跟脚步,于当年也发行了《三国演义》。这些举动意味着官方正式承认了通俗演义的地位和合法性。到了嘉靖三十一年,由书商熊大木创作的首部以岳飞为主角的小说,《大宋中兴通俗演义》又名《武穆精忠传》出版,这是明代出现的第三部通俗小说。而《西游记》则要到万历二十年才出现首版。那时熊廷弼已到武昌长春观读书。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中国文学史应该这样表述才准确。熊廷弼自万历六年(公元年)至万历十一年(公元年),一共五年,在江夏郭家岭乡下,度过了他的耕读生涯。乡下没有那么多子集经史藏书,流传着不少的演义小说,熊廷弼弄到手就读。十到十五岁,正是好奇心强的年龄,正是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三国演义》《水浒传》中的英雄人物,身上的正气刚烈忠义精神,给予少年熊廷弼以很深的影响。特别是《武穆精忠传》中岳武穆的精忠报国,更是成为他做人的楷模,他把自己当作岳武穆,心里处处以岳武穆为镜子。白天放牛或劳动间隙时,熊廷弼只要有时间就读书,晚上回家,帮母亲做完活后,“便在月下或燃香逐行照看,每每到半夜不肯安眠。”可怜的佛子先生熊西庄看到这一切,心里是又痛又喜。痛的是,自己家境苦寒,没有能力让儿子到一个好的老师那里读书,以致儿子读书读得这么艰苦。喜的是,儿子这么刻苦有志气,将来必成大器。熊西庄跟老伴说:“此儿必光大吾家,我即贫,尚不至如我父遭邸难时。且我二人止一儿,不能教,其竭力耒耜绩经,以供儿读。”熊西庄回忆父亲熊高峰遭难坐那四年牢时,他们在家所受的种种苦,他只有熊廷弼这么一个儿子,他要竭尽全力耕种田地,老伴多织布做缝纫,赚的钱来供儿子读书。熊西庄去看望父亲熊高峰,向高峰公叙说了熊廷弼读书用功事。高峰公说:“我三十年前就做过一个梦,梦中说我们熊家我这一房的子孙中,要出一个光大门楣的人。因为这个梦,我多次督促训示你们读书,盼期所梦能够应验。但是这多年过去了,一直没有验证,始终都在等待之中。这梦应该是应在此儿身上了。”熊高峰与熊西庄并不知晓,熊廷弼一边劳动,一边读书,读的是些什么书?这些书对科举应试有用么?严格地说,熊廷弼从私塾出来,所读的这些演义小说类的书,对科举应试作用不大,应该说不是应试的正规书。明朝的科举考试只考八股文,限定了答题的模式,格式很严,结构有程式,字数有限制,句法要求对偶。八股文即是用八个排偶组成的文章,一般分为六段。以首句破题,两句承题,然后阐述为什么,谓之起源。八股文的主要部分,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个段落,每个段落各有两段,篇末用大结,称复收大结。八股文是由宋代的经义演变而成。怎么做八股文,熊廷弼没有学过。八股文的内容,只取四书五经,而且以朱熹所注四书为范本。科举考试时,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的文句做题目,只能依照题义阐述其中的义理。措辞要用古人语气,即所谓代圣贤立言。而熊廷弼读的这些书,与四书五经关系不大。很显然科举考试单凭对对联与读多少演义小说,是完全不行的,这也就是说,熊廷弼读的书,与科举考试基本无关。如果熊廷弼不是在十五岁时遇到堂兄熊廷立,受熊廷立两三年的正规八股文与经史子集的传授,就不可能有后来的科举及第,出将经辽,以致演绎出千古奇冤。

(待续)……

作者简介

刘益善,祖籍湖北鄂州,生在武汉江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曾仼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长江文艺》杂志社社长、主编、编审,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现仼湖北省报告文学学会名誉会长、武汉东湖学院驻校作家。发表小说、散文、诗歌五百余万字,出版诗歌小说散文报告文学作品三十余部。组诗《我忆念的山村》获《诗刊》~优秀作品奖,组诗《闻一多颂》获《诗选刊》年度诗人奖,纪实文学《窑工虎将》获全国青年读物奖,中篇小说《向阳湖》获湖北文学奖与汉语女评委奖,短篇小说《东天一朵云》获湖北文学奖,散文《飘扬在田野上的白发》获全国漂母杯散文奖,散文集《民间收藏纪事》获第八届冰心散文奖,长诗《中国,一个老兵的故事》获首届方志敏文学奖诗歌类大奖。有诗文译介海外并选入中小学课本。

往期回顾历史的天空

刘益善:大明经略熊廷弼(连载一)历史的天空

刘益善:大明经略熊廷弼(连载二)历史的天空

刘益善:大明经略熊廷弼(连载三)历史的天空

刘益善:大明经略熊廷弼(连载四)历史的天空

刘益善:大明经略熊廷弼(连载五)历史的天空

刘益善:大明经略熊廷弼(连载六)

责编丨刘蔚

-END-

你的每个赞和在看,我都喜欢!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iniujiaoa.com/snjsltx/7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