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荣获公益中国爱心救助定点医院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6169081.html
点击上方“奶牛微刊”   “您听说过J.J.Cale吗?他可是我的知音,”卡保尔说道,他指的是已过世的美国创作型歌手。我承认自己没听说过,同时不禁担心这次造访的出师不利。但他只是爽朗地一笑,后来他甚至笑得更厉害,只因他发现,在看到通向他高踞伯尔尼汝拉山脉(BerneseJura)之上、面积达17公顷的农场的那条蜿蜒而狭窄的山路时,我眼睛都瞪圆了。   当我们走进明亮温暖的开放式厨房时,卡保尔指了指一双给客人用的草编拖鞋对我说:“您可以换上这个。”他的妻子-一位灰色长发梳成发辫的美丽妇人-放下手中的棒针活儿,给我准备了些印度红茶。   餐桌上摞着厚厚的一叠信封,最近他们每天都会收到成百封这样的信。就在前一天,他们收到的信里一共夹了个签名,支持卡保尔为牛羊所做的宣传活动。   当卡保尔与妻子坐下查看这沓信时,他喜不自禁地说道:“我们的最高纪录是一天里收到个签名!”   克劳迪娅·卡保尔(ClaudiaCapaul)自豪地指着信封上的一个个邮戳说:“它们来自瑞士各地。这一切的后面可没有哪个组织或者党派,就是我丈夫和些支持他的人。”他们的三个孩子也都投入了这项工作:一个儿子负责网站维护,另一个帮忙照管农场,女儿则打理Facebook专页的更新。   宣传斗士   年阿明·卡保尔在格劳宾登(Graubünden)取得农业文凭时,给奶牛去角还不是习惯性做法。如今他已在法语区的佩尔菲特(Perrefitte)生活了20年,却仍然不会讲当地语言。“这可能也是件好事,不然我会到处顶撞人的!”他用瑞士德语开玩笑说。   不过,有一样东西让他不惜跟人顶撞,那就是牛羊的福利。卡保尔第一次见到不长角的牛群是在年前后,他很不喜欢它们的样子。“它们嘴里淌着泡沫,身上都是汗!”他一边回忆这群牛艰难地爬坡去夏季草场的情形,一边说道。   现在农民在牛羊还未成年时就把角的根去掉,如此一来牛羊就不再长角,这种做法非常普遍,背后的理论是保护动物与人类不被牛羊的角戳伤。   “这是个懒惰的借口!奶牛一向都有角。以前人与奶牛的关系要亲密得多,他们会拥抱和抚摸奶牛,还跟牛群说话,”他述说道,并批评所谓的“开放式牛圈”,在这种牛圈里,奶牛有更大自由到处走动,也难免会互相找碴。   据卡保尔估计,瑞士只有一成左右的奶牛有角,尽管瑞士的明信片与广告形象给人另一种印象。(瑞士农场主联盟透露,国内没有这方面的官方统计数据,一成的说法可能准确,但也要记得,有些品种的奶牛本身就不长角。)而给牛去角的步骤通常都用到一个形似拨火棒、烧得很烫的东西,整个过程非常痛苦,需要给动物实施麻醉。此外,卡保尔深信牛角是有特殊用处的。   “牛角提供了一种通风的方式,它可以帮助调节奶牛的体温。我认为这也意味着更好的奶质。”如果卡保尔的提案获通过,保留牛羊角的农民会得到联邦发放的津贴。饲养员   卡保尔不在计算签名或把签名送交镇机关认证的时候,就总在为自己的动物奔忙。一到该给三头小牛喂食的时间,我便跟着他走进了牛圈:这几只牛犊共用一个铺满干草的围栏,而它们的妈妈则和其他奶牛关在一起,每头奶牛都有各自的食槽,拴牛尾的绳子的长度正好让它们粘不到牛粪。   “瞧瞧它们-它们正在出神。在开放式牛圈里,奶牛总要不断推挤,争抢位置。对它们来说压力太大了,”卡保尔指出,他还强调,这些奶牛每天都要出去走走-冬天时间比较短,夏天则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室外。   他很不喜欢自动化奶牛场这一趋势,在这种农场里,奶牛的喂养和挤奶都由机器人来做。“那些农民只是查看一下牛奶是不是在流淌-他们跟牛没有一点儿联络。”来源:瑞士资讯swissinfo.ch《奶牛》杂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iniujiaoa.com/snjsltx/55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