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郎中学医记(贰)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

有读者问,为什么把小说的主角名字叫做小指月呢?

如果把医道比喻成皓月悬空、光芒普照的话,那么古圣先贤乃至历代各家学说,都只是指向月亮的手指,引领大家得窥明月。虽然在不同时代、不同地方、不同情境之下,产生了各种不同的作品学说,他们或许各有差异,但共同指向医道本质的心却是一致的。所以中医一贯以来都是兼容并包、博大精深的,都是毫不保守、求同存异的。所以中医人都不应该认指为月,而执各家之偏,只要向上一指,能够引领大众接近医道本质,不管你是古圣典籍,还是今人作品,都有极大的社会价值。所以医人无需厚古薄今,亦不用崇尚今之发达,而抛弃古代智慧典籍智慧。希望以此小说作为指月之指,令大家能够因此而更加靠近月光。大家要在这小说的基础上,继续深入中医典籍智慧,长期熏修,不要只是在这手指上停留,这样我们这套系列小说真正的目的就达到了。毕竟指月指非月,非指不见月!中医普及学堂年春

47、水牛角

编者按

前面大家知道了清热凉血药中的生地、玄参、牡丹皮、赤芍和紫草,今天再来看看水牛角。

在清热凉血药中犀角排第一位,尤其是治疗温热病营分热证或是血分热证最重要的药物。犀角的主要功效是凉血止血,安神定惊,还略有些息风止痉的作用。但由于犀牛是保护动物,而水牛角与犀角的功效基本上是一致的,只是水牛角的作用弱,所以要加大用量。犀角用1.5~6克的量,现在用水牛角,一般用到15~30克。

水牛角的浓缩粉经过提纯,含量比较高,用量会降低。如果直接使用牛角,需要把它刨成很薄的一片,煎煮的时间要久,效果才会好。

那么老爷爷和小指月是如何使用水牛角的呢?

一味水牛角治狂躁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这是《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之一。

有个妇人严重失眠,脾气也大,经常睡不好觉,见人就想骂,总觉得自己快控制不住自己了。她几次跟邻居发生口角,如果不是碍于道德礼仪,都想动手打架。

老先生看她说话之间烦躁不宁,看起来又还没有狂躁,但言行举止之间,居然有微狂躁之意,与人交流格格不入。

老先生说,晚上做到什么梦?她说,到处火烧山。

老先生说,指月,就用单味水牛角打粉,先吃一周看看。这病人说,就这么简单?老先生说,就这么简单,你病本来就没什么复杂的。

她也不多问,便喝了一星期的水牛角粉,每次喝一两钱,一天喝三次。结果情绪一天比一天好转,睡觉一天比一天舒服。她觉得喝了舒服,便一直喝了半个月。心也不烦了,睡也能安了,见到邻居也没那么大火气了,以前晚上梦到到处起火的怪显现都一一消失了。

小指月说,爷爷你怎么只问她做什么梦,就给她开药,都还没有详细地四诊合参啊?老先生笑笑说,粗守形,工守神。

小指月说,我知道这是《黄帝内经》上讲的,但这是什么意思呢?老爷爷说,如果这个病人,形体上长包块壅滞或脂肪瘤或结石,又有气机上的郁滞,你是先调其形体还是气机?

小指月说,当然先调其气机咯,《此事难知》曰,凡治病,先调其气,次疗诸疾。

爷爷又说,如果这个病人,既有气机上的亢盛,又有神志的不安,你是先调其气机,还是先调其神志呢?

小指月说,《大医精诚》说,凡大医治病,必先安神定志。气为血之帅,神为气之导。气虽然重要,但神更重要。所以应该先调其神。

爷爷说,粗守形,工守神就是这个道理。

小指月说,原来是这样,我明白了爷爷,为什么只用水牛角了。爷爷说,你说来看看呢。

小指月说,第一这病人来时声音高亢,烦躁;第二她睡眠不好,第三她舌尖红,第四她心脉数,第五她晚上做梦都梦到四处起火。如果不是心宅不安,心火亢盛,如何会做出这种带有火象烦热之梦呢?

爷爷听后点点头说,你如果再问下去,她小便还是赤的,口也是干渴的,这些都是心火上炎导致的种种病象。你只要见到几个症状就可以确定这个大的病机,就像三点可以确定一个平面一样。所以我们只需要把握几个主症,诊断出心火上亢,神志失常,那再用药先把心火降下来,其他的症状自然都安下来了。

小指月说,难怪爷爷用一味水牛角粉,专门治疗热盛神志失控,这水牛角苦寒味咸,能够入心降火,可以凉血解毒清热。这样心火得降,神志便清宁。

老爷爷说,以前还可以用到犀角,那效果更是神奇快捷。而且每次只用一点点,治疗这种心火上烧的症状极效,不管是高烧还是狂躁。

但现在犀角已经列为国家保护动物,不再入药了,所以碰到各类心火上炎之症的,你可以用水牛角或者玳瑁来去代替。只要能把心火引导下来,你用导赤散加朱砂可能也有效,用蚤休配灯芯草或许也管用,但总的都离不开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这条大病机。只要把心火引下来,心神就安宁,心神安宁五脏就平静,心神不定,五脏就动摇。这就是为何抓主证里头,即使五脏杂症纷起,你也要直接去抓心神这一点,这才是传统中医上工守神的道理。

水牛角

本品为牛科动物水牛BubalusbubalisLinnaeus的角。取角后,水煮,除去角塞,干燥。

苦,寒。

归心、肝经。

清热解毒,凉血,定惊。用于温病高热,神昏谵语,发斑发疹,吐血衄血,惊风,癫狂。

15~30g,宜先煎3小以上。

——待续——

相关链接: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前言、引子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麻黄)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麻黄拾珍)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桂枝)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桂枝拾珍)爷孙俩的中医故事-3(紫苏)爷孙俩的中医故事-4(生姜)爷孙俩的中医故事-5(香薷)爷孙俩的中医故事-6(荆芥)爷孙俩的中医故事-7(防风)爷孙俩的中医故事-8(羌活)爷孙俩的中医故事-9(白芷)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0(细辛)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1(藁本)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苍耳子)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3(辛夷花)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4(葱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5(鹅不食草)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6(胡荽/芫荽/香菜)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7(薄荷)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8(牛蒡子)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9(蝉蜕)爷孙俩的中医故事-0(桑叶)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菊花)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蔓荆子)爷孙俩的中医故事-3(柴胡)爷孙俩的中医故事-4(升麻)爷孙俩的中医故事-5(葛根)爷孙俩的中医故事-6(淡豆豉)爷孙俩的中医故事-7(浮萍)爷孙俩的中医故事-8(木贼)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1(石膏)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寒水石)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3(知母)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4(芦根)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5(天花粉)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6(竹叶、淡竹叶)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7/8(鸭跖草、栀子)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9(夏枯草)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10(决明子)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11(谷精草、密蒙花、青葙子)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1(黄芩)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13(黄连)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14(黄柏)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15(龙胆草)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16(秦皮)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17(苦参)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18(白鲜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19(苦豆子、三棵针、马尾连)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0(金银花与忍冬藤)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1(连翘)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穿心莲)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3(板蓝根、大青叶、青黛)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4(蒲公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5(紫花地丁、野菊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6重楼(七叶一枝花、蚤休)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7(土茯苓)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8(鱼腥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9(金荞麦)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30(败酱草、大血藤)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31(射干、山豆根、马勃)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3(青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33(木蝴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34(白头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35(马齿苋)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36(鸦胆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37(地锦草、委陵菜、翻白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38(半边莲、白花蛇舌草、山慈菇)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39(千里光、白蔹、四季青)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40(熊胆)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41(绿豆)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4(地黄)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43(玄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44(丹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45(赤芍)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46(紫草)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中医普及学堂》,由祇域堂整理。

○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

○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涉及版权争议,请著作权人告知我方删除,谢谢。

长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iniujiaoa.com/snjsltx/50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