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羊角与犀牛角临床应用类辨

羚羊角、犀牛角均属咸寒之品,具有清热解毒作用。但在临床应用上各有不同。

羚羊角入肝经,善清肝火,解热毒,且能平肝熄风而镇痉,是治热病痉厥,手足抽搐的要药。对肝阳上亢的头晕目眩;肝火炽盛的目赤肿痛、头痛;高热神昏抽搐或肝经热盛生风,用之效果均好。

本品基部的骨质部份叫羚羊角骨,性味功用与羚羊角相似,但效力稍差,可作羚羊角的代用品。用量要大,一般用9~15g,入汤剂宜先煎。

羚羊角价格昂贵,缺货时除用羚羊角骨代替,还可用山羊角(30~60g)代替,能取得相似的效果。

犀牛角入胃清热,入心凉血,是除大热,解血毒的专药。常用于温热病热盛火炽、壮热不退、神昏谵语、惊厥抽搐等症。对温热毒盛、身发斑疹(皮下出血),以及血热妄行引起的吐血、衄血等症,均有良好的作用。

本品价贵货少,缺药时用大量水牛角(30~90g)代替,可取得相似效果。

据药理实验证明,犀牛角对正常的和衰弱的心脏都有强心作用,尤其对衰弱的心脏作用更为明显。对血管的作用,先有短暂的收缩而后扩张,其扩张作用表现较明显:对血压的变化,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然后再持续上升。

?

《伤寒论》第70条调胃承气汤各家解说

《伤寒论》条文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芒硝炙甘草大黄

汤本求真《皇汉医学》

和久田氏曰:发汗后,表证解而恶寒者,因汗亡津液,精气虚而恶寒也。若消息移时,则不治而自愈矣(求真按仲景曰: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汤主之。由此观之,则发汗后恶寒者,必非消息移时而自愈也)。不恶寒,但发热者,为胃内实热之候也。凡发热恶寒者,表证也;往来寒热者,里证也(求真按“里”字之上脱“半表半”三字)。今汗后有热,内实也(求真按此由太阳病直转入于阳明也),然汗后津液外出,而有此内实之候者,因不可轻易攻也(求真按不可轻易攻者,不可轻易攻以大承气汤也),用此方以润燥缓急,通利大便,调和胃中之气,即可愈矣。若不愈,真为内实证,可与大承气。因含以后治法,故曰与调胃承气汤也。

?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调胃承气汤由芒硝、大黄、甘草三味药组成,方中硝黄可泄胃肠之燥热,甘草能缓硝黄之力,使它作用在于胃。因此,本方既能调和胃气,又能通肠下便。一方而具两法,陈修园称其为“法中之法”。因为主要目的是以其调胃,所以在服法上要求“少少温服”,使胃中不燥,胃气调和,则谵语自止。后世常用调胃承气汤清泄胃热,调和胃燥,如《张氏医通》治疗心胃火盛,病人常觉面部有如火烤之热的“燎面症”,就是用调胃承气汤加黄连、犀角。也有医家将其用于过服补药而造成的胃热生斑之证,效果都是很好的。

?

大塚敬节《临床应用伤寒论解说》

发汗后,出现恶寒者,为芍药甘草附子汤证,但不恶寒反而恶热者为内实证,应当调整胃肠机能,对此应给予调胃承气汤。这里所说的热,乃恶热之意。恶热,为不伴有恶风、恶寒的发热。胃中不和与胃气不和的区别,可参考第十七条注释部分。承气汤虽然是泻下剂,但调胃承气汤为承气汤中最为和缓的方剂。承气者,顺气之意。另外,关于调胃承气汤,已经在第十七条述及,此后也会出现,宜互相参酌。

成不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iniujiaoa.com/snjsltx/100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