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月1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看望乡亲们,走进村民家中了解脱贫攻坚情况,并向大家送上新春祝福。

在习近平总书记按照当地习俗,拿起鼓棒,敲响三声木鼓时,三家村中寨的佤族同胞也同时喊出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一声鼓响“风调雨顺”,二声鼓响“国泰民安”,三声鼓响“四海升平”。

“司莫拉”佤语,指幸福的地方。清水乡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距腾冲城约15公里。

追溯腾冲佤族的祖先,据说是巴绕克人,他们最初居住在一个大湖边,后来外族人来了,发生战争,被迫不停地迁移。那湖被叫做“诺些”,意思是输掉的湖,那地方被叫做“门些”,意思是输掉的地方。老人说,“诺些”就是滇池,“门些”说是昆明。

从“门些”出发,一群人迁移到“得里”(据说是大理),到“比杨杜姆”(据说是腾冲),在“比杨杜姆”分两路,一路下“得拉尔”(据说是德宏潞西),到“得加”(缅甸的腊戌),到“门得勒”,也就是“佤城”(缅甸的曼德勒),再到“门肯”,也就是景栋,从这里,一些人到达泰国,一些人到“公莱姆”,也就是公明山,从“公莱姆”一些人再往北迁到西盟、沧源等地。一路从“比杨杜姆”到永德、镇康等地。另一群人,从“门些”到“普洱”(据说就是现在的普洱)一直到越南、“者布再”(据说是柬埔寨)。

迁移居住在各地的佤族称谓有“佤”、“阿佤”、“勒佤”、“巴绕克”、“腊”、“本人”、“守土人”等等。他们分别在年和年,经国务院批准,被定为“佤族”。

一个民族的迁移过程,尽管被赋予了一些神话传说,但它在口述中总有一些历史事实上的影子。腾冲佤族亦如此。

尹文和先生在《云南和顺侨乡史概述》一书中说:“和顺地名最早称‘阳温暾村’。是明代洪武以前古即有之的地名。而和顺这块地方最早的土著是‘蒲蛮’——主要是佤族,尚无汉族居住。”

有和顺人说,腾冲城南门外四宝街曾经是守土人的街子,其他人不得摆摊,历代官员遵从这个规矩。还说,下西街白果巷原本是佤族巷。和顺的佤王,没有人知道他真正的名字,人们都叫他“李蒲蛮”。

十三世纪时,蒙古兵来到腾冲,佤王李蒲蛮没有吓走,带上部族兵士拼杀抵抗,三天三夜后,只剩下佤王孤身作战,在元兵的紧逼下,退到了火山石建盖的自家房屋里,家里只有他的老母亲。元兵追到这里,佤王战死,他的母亲也被杀害。他们死后,人们一起火化母子的尸体,同葬一个墓穴。明洪武十六年(),和顺人捐资,立了三尺碑志“佧佤王李蒲蛮母子坟”。后来母子坟被破坏,现在已经不复存在。

到明朝,公元年至年朝廷派兵部尚书王骥三次征讨麓川平定叛乱时,和顺佤王李蒲蛮部落的一部分后裔已迁移到今天的荷花镇荷花池、甘蔗寨一带居住。当时有十撮伙头军被征用,助朝廷扭转战局,转败为胜。朝廷后来进行赏赐,对荷花池、甘蔗寨一带的守土人封赏一望之地(指眼力所望见范围),从蔺家寨的风吹坡(腊油坡)直望到油松岭、罗卜坝,到甘蔗寨,又连到东北方向的镇夷关、官坡头至和顺地界,都封归守土人,由李蒲蛮子孙世袭管辖。并刻石为证。到清代,战事纷扰,伙头军屡建奇功,每次胜利都有封赏。清光绪腾越厅同知陈宗海先生编修《腾越厅志》上记述,守土人伙头军大撮一百人左右,小撮五十人左右。

甘蔗寨末代佤王李如楷,生于年,卒于年。人们把他葬在甘蔗寨梁子坡西南李氏祖坟地,在他的墓志上方压着雕饰精美的一对水牛角。这和巴绕克人的牛崇拜一脉相承,体现了巴绕克人的牛图腾。末代佤王墓,像一座山,把腾冲佤族的活动,牢牢附着在这块大地上。

注:本文的相关资料参考伊蒙红木著《最后的秘境——佤族山寨的文化生存报告》一书

文:杨耿耿

图:网络

责任编辑:杨耿耿杨荣华

主   编:张婷婷

总   编:李成文

投稿邮箱:

tcwhbjb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iniujiaoa.com/snjrybw/6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