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不推荐任何课程,纯良心建议」

「内容若有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首先大家都知道在即兴伴奏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对于音乐教师来说,上好一节课是首要目标。众所周知,不同的歌曲会给听者带来不同的感受,音乐教师的教学目标之一必然是让学生们感受音乐,感受歌曲带来的情绪特点。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教师需要运用合理的教学策略,通过语言、动作等丰富音乐的表现力,让情绪畅通无阻的传递到学生身上。在教学过程中如果用伴奏弹唱的方式表达音乐,让学生在学唱跟唱的过程中就可以体会到音乐所带来的情绪,这比语言带来的能量要大的多,也会让教师更快的达到教学目标。

以歌曲《顽皮的杜鹃》为例,从歌词最后一句话我们得知杜鹃最后飞走了,所以在教学时学生们的演唱也应该控制音量,才能模仿出杜鹃飞走的感觉。如果我们在伴奏最后一个乐句时,采取弱奏或高八度提高音域的方式,用音乐代替语言的形式引导学生有目的弱唱,便可以呈现出杜鹃离我们越来越远的画面感。

其次,即兴伴奏除了应用在音乐课堂中的歌曲伴奏,还可以灵活运用在其他场景。比如课程介绍或导入环节,以人音版小学三年级上册《四季童趣》为例,在导入环节,我们可以出示春夏秋冬四幅图,然后即兴演奏出不同的风格片段,让学生们开放式的回答问题,让他们感受音乐猜季节与画面,没有固定标准答案,一切尽在学生的想象中。

「中小学音乐老师」为什么难!

笔者为本文做了一次问卷调查,问卷面向全国,选取了位不同阶段的音乐学生或教师,反应了当前音乐教师即兴伴奏的水平现状以及伴奏困难的原因,为本文阐述观点提供了数据支持,具体如下:

一:「水平现状」

1:键盘与乐理反应较慢除个别有指定专业的需求以外,小学音乐教师招聘的最低门槛是专科学历,不限专业方向。这就意味着在小学音乐教师团队中钢琴键盘专业的比例比较小,大部分教师的钢琴水平也许停留在初级阶段,无法做到在教学中从容的伴奏。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键盘熟练度不够,而体现熟练度的重要指标就是乐理水平和键盘反应的速度。很多老师固定调唱名与首调唱名都会混淆,无法在不同调中转换首调逻辑,碰到非C调歌曲,很可能不仅和弦找不到,甚至旋律都会弹错音。2:编配和声无逻辑上段说到,很多教师连固定调与首调的转换都会存在困难,那编配和声便会难上加难。编配和声的技术是建立在首调逻辑上,通过对旋律的分析判断它的和声背景,并加入适当伴奏织体最终演奏出来。但实际在第一步分析旋律阶段都会遇到较大阻碍,就更别说和声功能的逻辑问题了。很多教师们的状态大多停留在“能听就行”,甚至是低配版“有声就行”。

二:为什么会这样?

1:学生时代的课程建设问题据了解,即兴课程在高校大多开设一学年,并且仍有部分学生没有上过即兴课程。然而不论什么专业,很大一部分毕业生都会迈进音乐教师的团队中,结果可想而知。即使有开设即兴课程,也会存在由钢琴教师轮流替换任教的情况,很大一部分钢琴教师可能并没有即兴教学的经验,只能照本宣科弹谱例,把即兴课程不小心变成了看谱弹琴课。2:教材繁多却难应用

各个高校与地区所使用的即兴教材不尽相同,甚至有的院校不用教材。在众多传统教材中大多都有一个特点就是:重手法、轻和声。目录中,关于伴奏织体的教学章节大多高于和声的章节,很多毕业生只记得一些分解、半分解、柱式和弦的分类,但怎样编配和声却没有印象。笔者认为造成这个现象有以下两点原因:

(1)伴奏织体多练无益

由于课时规划太少,很多院校的即兴课程期末考核是让学生演奏一首已编配好和弦与手法的作品,所以学生除了练习了伴奏手法以及提高了些许钢琴水平以外,并没有更多学习理解和声的机会。

(2)和声逻辑主线不明确

学习初期应当从最规范的和声进行入手,谱例也应当选择一些易理解、较简单的小作品。但在学习前几章时,我们会经常看到谱例中有《雪绒花》、《送别》、《花非花》等看似简单的歌,但其实这些歌里都有一些初期无法解决的知识点。以《送别》为例,在这首歌的和声编配中,第一小节主和弦占四拍一小节,而第二小节分别四级和弦与五级和弦各占两拍。这是和声节奏的变化,必须在掌握基本和声进行逻辑后才学习到,并且原曲中有多处和声节奏变化,并且也不是只有正三和弦。所以若初期就出现这样的谱例,会导致学生出现和弦不知怎么配,在哪配,配几个的困惑。

最后,我认为学科之间也缺乏互助互补的融合教学目标。假如在乐理与钢琴课程中,加入键盘和弦与移调练习,可以为练习首调固定调的乐理逻辑提供实践支持;在练耳与和声课中加入和声听觉与素材听扒训练,以此来训练学生的和声感,这样便可以为即兴伴奏课程提供非常好的铺垫。

以上算是追溯到了学生时代的根源性问题,接下来我们再回到工作时代,分析一些现在面临的困难。

3:课本教材风格多样,伴奏难度高

我分析了人音版所有小学音乐演唱曲目,大致整理了四种歌曲风格的分类:

西洋大小调式,以四年级上册《哦,十分钟》为例。这类歌曲难度较低,较容易编配演奏。基本可以采用正三和弦配置,个别终止式处需要和声组合搭配;

民族旋律的西洋调式,以三年级上册《摇啊摇》为例。这类歌曲大多是当代作品。从乐理的角度判断,旋律属于五声音阶民族歌曲,而实际歌曲的和声背景是建立在西洋功能调式上的,并不是纯粹的民族思维。给这类歌曲配伴奏时,不仅要考虑调式功能逻辑,还要满足民族色彩与味道,稍有难度;

通俗流行歌曲以六年级下册《明天会更好》为例。在旋律上有大量和弦外音与动机保持的特点,与和声的关系较为复杂,需要有流行和声基础才可驾驭。所以对于小学音乐老师来说,难度很高;

传统民歌以三年级上册《老水牛角弯弯》为例,戏曲以五年级下册《我是中国人》为例。这类歌曲旋律民族化,和声不明显,本身歌曲伴奏就是无和声性的齐奏与打击乐伴奏,所以用钢琴编配伴奏本身就味道不足。有些民歌用一些代替偏音的伴奏手法仍可以驾驭,而有些戏曲我们应该直接放弃用钢琴伴奏的想法,做到准确演奏单旋律即可。

综上,音乐歌曲风格多样化可以帮助小学生学习感受不同的音乐风格,了解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风俗习惯,提高对音乐的兴趣。但是如果从钢琴伴奏的角度来说,的确是为难了老师们。

4:教材个别乐谱不规范在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中,个别歌曲乐谱节拍划分不规范,这会导致伴奏者无法找到真正的重音,也就无法配置正确的和弦在正确的位置上。比如三年级下册《妈妈的心》这首歌,红色方框处是两拍子划分方式,共六个小节。如下图:

而通过旋律节奏的特点与动机重复的特点,实际应该是三拍子的强弱规律。如下图:

再比如四年级上册《采一束鲜花》。这首歌最后三小节实际是歌曲渐慢造成的效果。但是译谱者并没有领会渐慢的意图,只是直接根据音频伴奏强行算拍子,虽说量化了节奏可以演唱整齐,但是对伴奏者来说,却无法找到强拍给出和弦,如下图:

而我们可以通过前两句的节奏动机的重复了解到,本来应该是两小节的旋律加上渐慢的符号说明。所以应该在最后一小节用一级主和弦,倒数第二小节整体用一个五级属和弦即可。如下图:

5:教参伴奏谱有难度不易普及人音版小学音乐教参中的伴奏谱均由著名作曲家、即兴演奏家陈一新编配制谱,分为无旋律伴奏与有旋律伴奏的两个版本。但由于乐谱是五线谱呈现,对一些非钢琴专业的老师来说,识谱较慢;且由于陈一新教授有日本留学经历,和声编配有浓郁的日本流行风格,这导致部分歌曲和声较为复杂,和弦切换频率过快,演奏难度稍高。最终导致参考伴奏谱不易普及。

三:「解决办法」

面对以上种种原因,想普遍解决教师伴奏的短板绝非易事,一些根源性的客观问题并不是一两篇文章可以改善的。所以本文仅尝试探索一些围绕着教师与工作的切实可行的方案。1:清晰学习目标,迈出第一步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学好即兴伴奏首先必不可少的就是键盘与和弦熟悉度,所以我们不如制定一些计划和目标,把预备练习做好。

(1)从单旋律开始,尽量可以做到同歌不同调的单旋律演奏,为之后的伴奏学习

做好充分的铺垫。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掌握的知识是要熟悉不同调的调号与音阶,以及旋律之间的音程关系。

(2)加强和弦熟练度。首先先需要双手熟悉各种大三和弦、小三和弦及其转位。

可通过一些巧妙记忆的方法,例如C、F、G三组大三和弦都是白键组成;A、D、E大三和弦中间是黑键。两边是白键;?A、?D、?E大三和弦两边是黑键,中间是白键。小三和弦同理可以找到这些键盘规律。

(3)熟悉不同节拍的伴奏手法。例如半分解和弦与分解和弦分别在2/4拍、

3/4拍、4/4拍、6/8拍里改如何呈现节奏,如何演奏。

(4)结合运用以上知识,练习常用调的正三和弦连接,同时可以练习其他级数和

弦的位置,为以后进入到和声环节时能有较快的反应。

2:职业化分工,做力所能及之事

前文我们分析了很多编配和弦困难的原因,明白较难普及性的学会编配。为教材编配伴奏的陈一新教授也多次表明即兴专业的职业化分工问题,我们应该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让音乐教师做力所能及之事。建议音乐教师通过已经编配好和弦的难度较低的乐谱进行演奏,而不要自行编配和弦,耗时耗力却效果甚微。

这要求我们在做好预备练习之后,能基本做到通过乐谱分析出和弦与伴奏手法,并将字母和弦转化为首调级数和弦标记,理解了级数就可以脱离乐谱,在键盘上找到和弦并通过简化伴奏手法进行演奏。对于有些伴奏经验的老师,也可尝试把一些可以省去的过渡经过和弦、复杂的转位和弦等进行简化处理。这个分析并简化的过程对于学习即兴伴奏十分有效,但也是最消耗时间与精力的。

如下图,我们可以参考教参伴奏谱,选择保持简易的伴奏手法,分析级数和弦,简化复杂和声,使其更容易理解与演奏。

我们可以翻译成简谱伴奏谱,甚至是简谱和弦谱,一方面可以回避五线谱的视谱困难;一方面可以更容易练习移调演奏。如下图:

3:营造学习气氛、加强学习态度

(1)参与教研讲座活动

参与以市、区教研室为组织的名师系列讲座,听讲座要以实践为目的,学习知识点

并转化为实际操作内容,督促自己练琴。

(2)开展小型研讨互助沙龙

发掘技术性人才,建立以学校、地区、工作室为中心的沙龙活动。定期开展沙龙,

互弹互评,以“先富带动后富”的方式发扬互助进步的精神。

(3)参与即兴伴奏与弹唱的比赛

长期周期性的比赛会让教师们有压力有动力,这样才能持之以恒的坚持学习与进

步。

(4)借助互联网新媒体渠道,学习优质资源互联网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打开了每一位音乐教师的视野,在中国大学慕课平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iniujiaoa.com/snjxgls/6901.html